眾籌農業解農業“眾愁”
2016-04-13
中國科學報 6420
核心提示: 近日,在京東眾籌平臺上,一個眾籌玫瑰樹的項目吸引了諸多消費者參與。《中國科學報》記者在網頁上看到,上線13天來,該項目已
在我國,從2014年開始,已經有不少地方農場和新農人通過眾籌的方式加速融入“互聯網+”時代。眾籌家數據研究院統計的88個農業眾籌平臺上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國內共發起2250個農業眾籌項目,實際融資額已達30934.01萬元。
眾籌家數據研究院研究員袁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充分有效利用農業眾籌的新模式,不僅可以進一步鞏固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更能夠農村金融的發展,開拓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農產品”眾籌最成功
農業眾籌起源于美國,發展至今也不過十余年歷史。美國比較有名的農業眾籌網站是Fquare和Agfunder。Fquare對外宣稱自己是土地流轉的平臺,用戶通過購買選定的某區域的某塊土地的股票間接擁有一片土地,土地由“Peoples Realty Company LLC”公司代持及管理,該公司將土地租賃給當地社區的農民,并代收租金,投資者可在二級市場出售自己的股票。Agfunder的模式則更“輕”一點,致力于提供一個項目和投資者對接的平臺,不過于農業相關項目。
2014年,在互聯網金融的推動下,我國農業眾籌迎來批吃螃蟹的人。農業眾籌平臺“嘗鮮眾籌”上線,填補了國內農業垂直領域專業眾籌平臺的空白;定位于F2F(FamilytoFarm)的“大家種”農業眾籌網上線;鄉村旅游休閑眾籌平臺“鄉籌網”上線;山東省家農業眾籌平臺“有機有利”上線……
“一般來說,眾籌的商業模式可以分為平臺型、消費型和權益型三大類。但農業眾籌在傳入國內后,不同平臺根據自身和國內市場的情況做了不同程度的模式創新。”袁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目前國內最常見的農業眾籌模式是農產品眾籌和“由銷量決定產量”。農場作為項目的發起方,在眾籌平臺上發起項目,籌集資金,并根據需求進行種植和管理,待農產品成熟后,直接配送到用戶手中。
這樣的眾籌模式處于最初級階段,但目前來看,也是運作最為成功的一種模式。一個可以作證的數據是,據農業眾籌平臺“眾田啦”統計,在多個眾籌平臺上發布的農產品眾籌成功率超過84%。
此外,農業眾籌還可以是股權型的。“比如,端午節眾籌一個粽子品牌,集合眾人的資金然后回報股權。”袁毅表示。
一位農業眾籌平臺的負責人則告訴記者,該平臺將來會把眾籌的重心逐漸轉移到“眾籌土地”業務上,主要形式是幫用戶在線找地、租地,其中既包含大片土地的流轉,也會在城市周邊出租土地用于城市人口自耕自種的小宗土地流轉的方式。“涉及到土地流轉部分的融資,其實已經屬于股權眾籌的范疇。”該負責人表示。
有效突破農業創業困境
“農產品眾籌的本質就是‘團購+預購’。”袁毅認為,農業眾籌實際上是把原有的零售流程倒置,將銷售前置,使得農業生產者可以根據銷售預定情況了解市場的需求和行情,并可以提前在判斷銷量后組織生產。
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中小企業研究院研究員程宣梅認為,上述眾籌模式降低了庫存風險和損耗,減少農業流通領域中間環節,有效降低了流通成本。
“在傳統農業和農產品流通模式下,農產品主要是通過‘經紀人—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零售商’的環節進行銷售,流通成本是逐級增加的。身處農村的創業者相對弱勢,很難處理這種創業資金和流通的難題。”程宣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農業眾籌可以幫助農村創業者突破創業初期的困境。
而對于消費者來說,通過農業眾籌,消費者會以農業生產合伙人的方式對農業生產經營進行深度參與,消費者可以直接監控把關農產品質量,更加有利于實現真正的綠色生態無公害。“消費者與農業生產者不再只是買和賣的關系,參與感是消費者在農業眾籌模式中的附加價值。這種模式強調雙方的信任,以解決食品問題以及跟蹤農業生產過程的難題。”程宣梅認為,這是農業眾籌給消費者帶來的福利。
此外,通過強大的互聯網基因和在商業模式中的天然優勢,農業眾籌還可以有效進行跨資源整合與社交性聚攏,創新農業發展模式。
記者了解到,眾籌網通過與農業線下企業匯源集團、三康安食、沱沱工社的合作,為匯源集團等線下農業平臺開展創意營銷和融資服務。此外,通過推出開心農場、私家認養、拯救農耕文明、尋找跨界新農人、立體綠化等五大模式,眾籌網還將參與農業育種、農產品流通、生態農場、農業機械、生物肥料直至農業科技、農業金融等各環節,整合農業生產經營鏈所需資源。
程宣梅表示,產業整合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就需要大量資源和資本的介入。農業眾籌項目應積極在農產品上下游產業鏈尋求整合機會,力求與上下游聯動,拉動品牌效應,形成口碑。
項目形式單一易致失敗
2014年7月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后,李衛鵬就和同學在廣州從化西和村眾籌創建了70多畝蔬菜基地。據他介紹,參與眾籌的消費者會成為農場會員,蔬菜成熟后,他們向每位會員供菜,年費9000元或4500元。前者一周可派送兩次,后者一周一次。
李衛鵬回憶,創業之初,他是在熟人圈中發起的眾籌。“眾籌平臺資源雖然豐富,但難以解決起步階段的信任問題。我們自稱是有機生產,不打農藥,但還是會存在信任問題,不能完全打消消費者顧慮,的解決方法是熟人口碑營銷,雖然進展慢,但是穩定。”李衛鵬說。
事實上,農業是個大風險大投資的行業,投資者參與農業眾籌。據記者了解,需事先將資金交給生產者,因生產風險大,導致收益不確定性也大,這也讓一些人內心生畏。來自深圳一眾籌平臺的工作人員就向記者坦言:“農業眾籌的瓶頸在于眾籌方和投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
程宣梅認為,目前,國內農業眾籌存在項目形式過于單一的問題,眾籌的農產品普遍走高端小眾路線。如何能使這種眾籌經營模式產業化、規模化是困擾項目開發人和投資者的一大問題。
“只有做到農產品的普適性,才能真正實現普惠大眾。就目前來看,農業眾籌只適用于某些特定的、經濟價值較高的農產品。對于一些大宗農產品,比如糧油,則不太適用。”程宣梅說。
李衛鵬則認為農業眾籌項目普遍缺乏創新,存在跟風現象。“比如一個贛南臍橙的項目成功之后,一系列有關橙子的項目就遍地開花,連形式都很少發生變化。”在他看來,這種“跟風”導致一部分農業眾籌項目融資失敗。
袁毅建議,針對農業眾籌領域存在的諸多風險,和地方政府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農業眾籌的行業準入和監管制度等給出明確規定,杜絕良莠不齊的現象。同時深化眾籌平臺建設,加強管理,區別對待不同類型的項目,既引導項目發起人認清風險,又要幫助投資人規避風險。在必要時可引入介于眾籌平臺、項目發起人和投資者之間的“第四方”,代為管理投資人的資金,對眾籌平臺和項目發起人同時進行監督,在項目完成之后,再將資金轉入項目發起人的賬戶。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