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盲目跟風亟待引導
作為大學畢業生,6年前,樊俊回鄉創辦合作社,帶領鄉親養大鯢(俗稱“娃娃魚”),先后獲評縣級“水產狀元”“創業能手”和市“大鯢養殖模范”等,一直是當地明星人物。
近日的這場評選,市里有關單位照例通知他報送材料。不過,樊俊選擇了退出,覺得“自己資質不夠。”
創業以來,樊俊經歷了娃娃魚養殖從波峰到波谷的轉變。“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但我會挺住。”近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采訪時,樊俊這樣說。
回鄉學養娃娃魚,首批獲利500萬元
2008年,樊俊從武漢工程大學畢業,在福建一家水產公司工作。了解到娃娃魚營養價值高、市場行情好,2010年,他回到位于京山縣永隆鎮的家鄉,籌資300多萬元,建起雙層恒溫養殖場房,專門養娃娃魚。
當時行情好到什么程度?“魚苗每尾均價230元買進,養幾個月后,可以賣到950元至1100元。養3年的成品娃娃魚則每斤1200元以上。”批,樊俊就買回了5000尾魚苗和部分種魚。
娃娃魚對生長環境要求高,樊俊從沒養過。由于對病害防治技術不夠了解,一次,樊俊養的娃娃魚死了一大批。擔心病害傳染,樊俊和媽媽在家門口挖出一米多深的填埋池埋魚,“一邊埋,一邊把淚水往肚里吞。”
困難沒有攔住樊俊。從此,樊俊開著車到處考察娃娃魚養殖場,“哪兒山多我往哪兒跑,哪兒山大我往哪兒鉆。”省內的神農架、恩施,省外的浙江、陜西、貴州、四川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一輛車兩年下來跑了30多萬公里。他還數次到中國長江水產研究所、湖南水產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請教專家,拜師學藝,對娃娃魚的生活習性、全程管理有了深入了解。
因為要做娃娃魚繁殖,每年7月15日到10月1日,是樊俊最忙的時候。人工催產,觀察受精卵變化,拍照、記錄……樊俊每天24小時待在養殖場。平時,樊俊既是技術員,又是小工。清晨從魚塘網餌料,切碎,;再套上雨衣、膠鞋、頭燈,給養殖池換水;再逐一喂食,夜間還要察看娃娃魚吃食情況,一天下來,常常是腰酸背痛。
不到兩年,樊俊養殖的娃娃魚由最初的5000尾繁衍到1.6萬尾,批魚獲利500萬元。
致富不忘鄉鄰。2012年,樊俊和村干部動員村民發展養殖業,組織周邊農民建起京山龍興大鯢養殖專業合作社,在永隆鎮樊家巷村和雁門口鎮劉集村建立娃娃魚養殖繁育基地;投資480萬元,建繁育池6000平方米,幼苗培育池1200平方米,商品娃娃魚養殖池3800平方米,帶動附近合作社成員,養殖數量增加到了2.8萬尾。
合作社還整合資源,對娃娃魚進行專業化、公司化、產業化保護、馴養及繁殖,為養殖戶免費提供技術咨詢和上門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