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儲新政落地 預計每畝補貼過百元
2016-04-11
經濟觀察報4640
核心提示: 繼收儲政策兩年前在大豆、棉花領域終結之后,玉米可能成為下一站。 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3月下旬公開表示,從今年開
繼收儲政策兩年前在大豆、棉花領域終結之后,玉米可能成為下一站。
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3月下旬公開表示,從今年開始,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將被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并將采取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信貸支持等綜合性措施,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合理消化行業庫存。
劉小南公開的信息有限,只是明確了玉米是由市場定價,并未透露政府對種植戶的補貼“標準”。經濟觀察報進一步獲悉,按照目前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等方面達成的一致意見,下一步對玉米種植戶的補貼大約是每畝不低于100元。
補貼發放的程序是,先將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市),再由地方政府統籌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玉米實際種植者手中。
這次對玉米臨儲政策改革力度較大,為應對新政策實施后可能出現的大范圍賣糧難現象,發改委等方面仍將安排中儲糧等符合條件的企業,在適當的時候進入市場進行托底收購。不過,屆時政策給出的玉米托底收購價會很低,只夠彌補玉米種植戶的種植成本。
接近發改委的專家稱,簡單來說,新的玉米收購政策遵循的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和保障農民合理收益三個核心原則,與之前對大豆、棉花實施的目標價格政策存在較大差異。
玉米新政
在發改委宣布今年國內玉米將正式實施“市場化收購”+“補貼”之前,業內普遍認為,玉米臨儲收購取消之后,官方將會對玉米收購推行目標價格政策。
2014年對大豆、棉花實施的目標價格政策,有兩個關鍵的數據——目標價格和市場價格。目標價格是由官方來確定,只有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政府才會按照兩者之間的差價,對種大豆、種棉花的農戶進行補貼;如果大豆、棉花的市場行情好了,比目標價格高了,相當于省下了這筆補貼。
但下一步對玉米收購實施的“市場化收購”+“補貼”,則是玉米價格由消費者和生產者共同來議定,也就是由種植戶直接與企業商定,雙方的交易價格基本是完全市場化的。層面上需要承擔的主要職責,一方面是會給玉米種植戶按一定標準補貼,另一方面是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玉米、提供信貸支持等,為農民賣糧營造好的環境。
從2007年開始實施臨儲玉米收購,一直到2014年,都是逐年提高臨儲收購價格,目的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提高農民的積極性。這本來對農民種植玉米就起到鼓勵作用,再加上玉米種植成本相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偏低,所以才會導致近年來,玉米產量高速增長,玉米庫存嚴重膨脹,甚至出現糧庫玉米存不下、賣不出的局面。
據農業部辦公廳主任葉貞琴4月7日所說,去年公布糧食12連增,實際上有超過一半的功勞是歸功于“玉米”。中儲糧總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士則向經濟觀察報透露,現在國庫中2012年、2013年的玉米存量仍然龐大,現在對外拍賣的玉米基本都是賠本銷售。
因此,決定下一步對玉米實施“市場化收購”+“補貼”,目的是想讓玉米政策向市場化路子走得更快一些,甚至比對大豆、棉花的目標價格政策還快了一步,直接省去了設定“目標價格”的保護,也是對整個糧食收儲政策一種更大膽的嘗試。目的是希望盡快大幅縮減玉米種植面積,相應大幅降低玉米總產量,盡快消化玉米庫存,減輕財政負擔。
對于玉米種植戶來說,目前最為關注的是,在實施新的玉米政策之后,最終能有多少補貼給到玉米種植戶手中?前述接近發改委專家給經濟觀察報的答復是,相關部門商定的玉米補貼標準是每畝不低于100元。
目前每斤玉米的市場價格已經比小麥低了三四毛錢,比水稻低得更多。下一步,玉米價格會不會受到更大的沖擊,與小麥、水稻的價格落差會不會更大?前述接近發改委專家的解釋是,一旦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即玉米主產區出現大范圍的玉米價位嚴重偏低、玉米賣不出去的狀況,發改委、財政部等方面還會設定玉米托底價格,并將安排中儲糧等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入玉米市場進行托底收購。
不過,在玉米收購新政中設定的托底價,只是為了確保玉米種植戶的基本收益,也就是農民能收回種植成本。這意味著,未來對玉米實施的政策托底收購,只在特定情況即農民種植玉米可能出現賠本的情況下才會啟動,這與原來設定臨儲玉米收購價的初衷完全不同。
實施玉米收購新政后對財政影響頗大。前述接近發改委專家分析表示,現在玉米庫存有2.6億多噸,每噸玉米每年的庫存成本大約是在252元,這樣維持下去,財政一年需要付出的玉米庫存成本費用就將超過655億元。可見,玉米“去庫存”已經刻不容緩。
針對玉米收儲的改革,未來是否也對小麥、水稻施行?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在2月27日曾公開表示,針對玉米的改革必須要先行,因為面臨的矛盾非常的尖銳,再往后,小麥和稻米的改革也必須跟進,不能拖的時間太長。
消化庫存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保障農民合理收益”。
發改委原副主任杜鷹是農業問題專家,據他分析,在最近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僅2014年曾提了一下“玉米”,而且也僅僅是兩個字,為何今年突然對玉米高度重視,最根本的原因是,當前的農產品價格銜接機制改革已經成為整個農業領域的核心問題,而其中矛盾最突出的就是玉米。相比此前針對大豆、棉花的目標價格改革,這次對玉米實施的“市場化收購”+“補貼”,其意義不可同日而語。
前述接近發改委專家分析認為,玉米收購新政將會牽涉到上游對玉米的種植面積調整、產量調整,會較大范圍地影響到其它農業作物;往下游看,也會大大減少糧食庫存總量、減輕中央財政負擔;再延伸下去,同時也會對減輕國內飼料業、玉米深加工業的成本,乃至抑制國內整個糧價高漲,都起到較大的影響作用。
農業部是參與制定整個玉米改革政策的重要部門之一。據農業部辦公廳主任葉貞琴說,下一步對玉米的種植結構調整,是整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具體怎么調,種植面積往下調多少,這在去年11月農業部下發的《“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中已經提及,該意見表示,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玉米面積調減5000萬畝以上,今年計劃下調目標是在1000萬畝以上。
在調整玉米種植的區域上,重點針對的是“鐮刀彎”地區。“鐮刀彎”地區是一個俗稱,具體涉及到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3個省的部分地區。這一區域在地圖上的形狀像個鐮刀,過去十多年來都是國內玉米面積增加最多、發展最快的地區,但是這一區域基本上是旱作農業區,不屬于玉米優勢產區,玉米產量低而不穩,而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環境,所以計劃大幅縮減的就是“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
按照國務院的部署,財政部、農業部方面整合了35億元的資金,用于在“鐮刀彎”地區的糧改飼和糧豆輪作的補助,目的是讓農民將玉米改種為大豆、雜糧、飼草等。據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介紹,農民改種這些作物的收益與過去種玉米的收益基本相當。
現在不少地方已經開始準備玉米種植。農業部初步掌握的情況是,今年玉米主產省的玉米種植意向已經呈現減少的趨勢,尤其是玉米面積庫存壓力的黑龍江省,今年預計玉米面積減少1500萬畝左右。
前述接近發改委專家補充表示,預計在經過對玉米的種植、收儲、補貼等一系列政策調整之后,國內玉米將會回歸到和國際玉米市場價格相近的水平,隨之,國內對高粱、大米等玉米替代品的進口也會停滯下來,這樣國內累積的2億多噸玉米就會逐步消化掉。
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3月下旬公開表示,從今年開始,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將被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并將采取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信貸支持等綜合性措施,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合理消化行業庫存。
劉小南公開的信息有限,只是明確了玉米是由市場定價,并未透露政府對種植戶的補貼“標準”。經濟觀察報進一步獲悉,按照目前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等方面達成的一致意見,下一步對玉米種植戶的補貼大約是每畝不低于100元。
補貼發放的程序是,先將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市),再由地方政府統籌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玉米實際種植者手中。
這次對玉米臨儲政策改革力度較大,為應對新政策實施后可能出現的大范圍賣糧難現象,發改委等方面仍將安排中儲糧等符合條件的企業,在適當的時候進入市場進行托底收購。不過,屆時政策給出的玉米托底收購價會很低,只夠彌補玉米種植戶的種植成本。
接近發改委的專家稱,簡單來說,新的玉米收購政策遵循的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和保障農民合理收益三個核心原則,與之前對大豆、棉花實施的目標價格政策存在較大差異。
玉米新政
在發改委宣布今年國內玉米將正式實施“市場化收購”+“補貼”之前,業內普遍認為,玉米臨儲收購取消之后,官方將會對玉米收購推行目標價格政策。
2014年對大豆、棉花實施的目標價格政策,有兩個關鍵的數據——目標價格和市場價格。目標價格是由官方來確定,只有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政府才會按照兩者之間的差價,對種大豆、種棉花的農戶進行補貼;如果大豆、棉花的市場行情好了,比目標價格高了,相當于省下了這筆補貼。
但下一步對玉米收購實施的“市場化收購”+“補貼”,則是玉米價格由消費者和生產者共同來議定,也就是由種植戶直接與企業商定,雙方的交易價格基本是完全市場化的。層面上需要承擔的主要職責,一方面是會給玉米種植戶按一定標準補貼,另一方面是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玉米、提供信貸支持等,為農民賣糧營造好的環境。
從2007年開始實施臨儲玉米收購,一直到2014年,都是逐年提高臨儲收購價格,目的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提高農民的積極性。這本來對農民種植玉米就起到鼓勵作用,再加上玉米種植成本相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偏低,所以才會導致近年來,玉米產量高速增長,玉米庫存嚴重膨脹,甚至出現糧庫玉米存不下、賣不出的局面。
據農業部辦公廳主任葉貞琴4月7日所說,去年公布糧食12連增,實際上有超過一半的功勞是歸功于“玉米”。中儲糧總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士則向經濟觀察報透露,現在國庫中2012年、2013年的玉米存量仍然龐大,現在對外拍賣的玉米基本都是賠本銷售。
因此,決定下一步對玉米實施“市場化收購”+“補貼”,目的是想讓玉米政策向市場化路子走得更快一些,甚至比對大豆、棉花的目標價格政策還快了一步,直接省去了設定“目標價格”的保護,也是對整個糧食收儲政策一種更大膽的嘗試。目的是希望盡快大幅縮減玉米種植面積,相應大幅降低玉米總產量,盡快消化玉米庫存,減輕財政負擔。
對于玉米種植戶來說,目前最為關注的是,在實施新的玉米政策之后,最終能有多少補貼給到玉米種植戶手中?前述接近發改委專家給經濟觀察報的答復是,相關部門商定的玉米補貼標準是每畝不低于100元。
目前每斤玉米的市場價格已經比小麥低了三四毛錢,比水稻低得更多。下一步,玉米價格會不會受到更大的沖擊,與小麥、水稻的價格落差會不會更大?前述接近發改委專家的解釋是,一旦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即玉米主產區出現大范圍的玉米價位嚴重偏低、玉米賣不出去的狀況,發改委、財政部等方面還會設定玉米托底價格,并將安排中儲糧等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入玉米市場進行托底收購。
不過,在玉米收購新政中設定的托底價,只是為了確保玉米種植戶的基本收益,也就是農民能收回種植成本。這意味著,未來對玉米實施的政策托底收購,只在特定情況即農民種植玉米可能出現賠本的情況下才會啟動,這與原來設定臨儲玉米收購價的初衷完全不同。
實施玉米收購新政后對財政影響頗大。前述接近發改委專家分析表示,現在玉米庫存有2.6億多噸,每噸玉米每年的庫存成本大約是在252元,這樣維持下去,財政一年需要付出的玉米庫存成本費用就將超過655億元。可見,玉米“去庫存”已經刻不容緩。
針對玉米收儲的改革,未來是否也對小麥、水稻施行?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在2月27日曾公開表示,針對玉米的改革必須要先行,因為面臨的矛盾非常的尖銳,再往后,小麥和稻米的改革也必須跟進,不能拖的時間太長。
消化庫存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保障農民合理收益”。
發改委原副主任杜鷹是農業問題專家,據他分析,在最近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僅2014年曾提了一下“玉米”,而且也僅僅是兩個字,為何今年突然對玉米高度重視,最根本的原因是,當前的農產品價格銜接機制改革已經成為整個農業領域的核心問題,而其中矛盾最突出的就是玉米。相比此前針對大豆、棉花的目標價格改革,這次對玉米實施的“市場化收購”+“補貼”,其意義不可同日而語。
前述接近發改委專家分析認為,玉米收購新政將會牽涉到上游對玉米的種植面積調整、產量調整,會較大范圍地影響到其它農業作物;往下游看,也會大大減少糧食庫存總量、減輕中央財政負擔;再延伸下去,同時也會對減輕國內飼料業、玉米深加工業的成本,乃至抑制國內整個糧價高漲,都起到較大的影響作用。
農業部是參與制定整個玉米改革政策的重要部門之一。據農業部辦公廳主任葉貞琴說,下一步對玉米的種植結構調整,是整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具體怎么調,種植面積往下調多少,這在去年11月農業部下發的《“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中已經提及,該意見表示,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玉米面積調減5000萬畝以上,今年計劃下調目標是在1000萬畝以上。
在調整玉米種植的區域上,重點針對的是“鐮刀彎”地區。“鐮刀彎”地區是一個俗稱,具體涉及到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3個省的部分地區。這一區域在地圖上的形狀像個鐮刀,過去十多年來都是國內玉米面積增加最多、發展最快的地區,但是這一區域基本上是旱作農業區,不屬于玉米優勢產區,玉米產量低而不穩,而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環境,所以計劃大幅縮減的就是“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
按照國務院的部署,財政部、農業部方面整合了35億元的資金,用于在“鐮刀彎”地區的糧改飼和糧豆輪作的補助,目的是讓農民將玉米改種為大豆、雜糧、飼草等。據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介紹,農民改種這些作物的收益與過去種玉米的收益基本相當。
現在不少地方已經開始準備玉米種植。農業部初步掌握的情況是,今年玉米主產省的玉米種植意向已經呈現減少的趨勢,尤其是玉米面積庫存壓力的黑龍江省,今年預計玉米面積減少1500萬畝左右。
前述接近發改委專家補充表示,預計在經過對玉米的種植、收儲、補貼等一系列政策調整之后,國內玉米將會回歸到和國際玉米市場價格相近的水平,隨之,國內對高粱、大米等玉米替代品的進口也會停滯下來,這樣國內累積的2億多噸玉米就會逐步消化掉。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