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結構調整后 農民該如何應對?
調了之后農民種什么,如何保證收益,如何推動這項工作?潘文博稱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靠規劃的引導。2015年11月份農業部制定下發了《“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調減玉米,主要改種市場需要的大豆、青貯玉米、雜糧雜豆、馬鈴薯、苜蓿、優質牧草等作物(原文:力爭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億畝,比目前減少5000萬畝以上,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春小麥、經濟林果和生態功能型植物等),各地也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地調整優化玉米結構。
二是靠政策扶持。調整優化玉米結構需要市場信息的引導,但是更需要的是政策的扶持,這樣才能讓農民愿意調、調得動、穩得住。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今年在財政部的支持下,農業部整合了35億元的資金,重點支持玉米的結構調整,用于“鐮刀彎”地區的糧改飼和糧豆輪作的補助,目的是讓改種青貯玉米也好、改種大豆也好、改種飼草也好,這些作物的收益與過去種籽粒玉米的收益基本相當。
三是靠指導服務。農業部已經組織專家制定了分區域、分作物的技術方案,引導農民科學安排種植結構,同時也指導各地落實好替代作物的種子、配套的機具等物資,搞好余缺調劑,保證結構調整的需要。針對玉米改種大豆之后可能出現的除草劑帶來的藥害問題,我們已經組織了植保專家制定了具體的應對方案,篩選了替代的藥劑品種,確保后茬作物生產的。
四是靠示范引導。在結構調整過程中,我們重點要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企業在結構調整中的示范引導作用,率先推廣結構調整的技術模式。
對于部分農民來說,玉米結構調整是個完全陌生的詞,也不了解庫存高企的概念和玉米國際價格行情,但市場價格以及少種玉米的要求擺在面前,只有依據頂層設計和地方政策引導,結合家庭的實際情況,盡早計劃作出相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