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玉米臨儲制度改革
2016-04-07
光明網7450
核心提示: 發改委、糧食局、中央農辦、農業部等日前發布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方案,把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
發改委、糧食局、中央農辦、農業部等日前發布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方案,把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
根據目前的改革方案,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將堅持“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保障農民合理收益”的指導原則。市場定價應如何定?價補分離如何實現?如何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專家對此進行了解答。
一問:市場定價如何定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玉米是主要增產品種。據統計局統計,2015年玉米產量4491.6億斤,同比增加178.7億斤。但與此同時,受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市場消費低迷,需求不旺。我國玉米消費保持相對穩定,2015年消費量為3500億斤左右,階段性過剩矛盾十分突出。
“當前,我們的玉米庫存不斷增加,儲糧壓力較大。”糧食局糧食調控司副司長羅守全介紹,國內外主要糧食品種已持續4年多價格倒掛;同時,大麥、高粱、木薯干等玉米替代品進口數量激增,對玉米市場造成了較大沖擊。由此帶來了加工轉化開工不足、庫存不斷增加、儲糧壓力突出等現象。
針對上述問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堅持市場化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的改革思路和政策框架。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已是大勢所趨。
玉米的市場定價如何定?中央農辦一局副局長趙陽表示,所謂市場定價,就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實現玉米價格由市場決定,真正反映市場供給關系,產銷隨行就市,并形成購銷主體和多渠道流通的市場新格局。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玉米臨儲制度改革方案,玉米價格將由市場形成,同時中央財政將對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給予一定補貼,并鼓勵地方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保障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
二問:價補分離如何補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下,今年我國將調減1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與此同時,收儲政策的調整成為農業改革的攻堅難題之一,其中“價補分離”的改革思路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專家表示,“價補分離”指的是政府不直接入市收購農產品,而是制定目標價格,再將目標價格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直接補貼給農民。
“‘價補分離’實現了市場與補貼分離。讓市場決定價格,能夠準確向農民傳遞市場信號,便于農民決策,同時補貼政策也更加靈活有效,能夠起到調動農民積極性的作用。”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漢權說。
近年來,我國在棉花和大豆的“價補分離”政策上,都做出新的探索。自2014年起,已從東北地區的大豆、新疆地區的棉花開始,率先改革托市收購制度,并試點目標價格制度,這些都為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創造了條件。
“事實上,前些年不斷提高的玉米臨時收儲價格中,就包含了政府對農民的補貼。現在將補貼剝離出來,使價格回歸到反映供求關系的合理水平,讓農民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生產結構的調整。”趙陽說,未來改革具體步驟上就是要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性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
三問:農民收益如何保
改革玉米臨儲制度,事關廣大農民利益和各地重農抓糧積極性。如何穩定和發展農業,確保糧食生產不滑坡、農民收入不徘徊?
“這次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與過去實行臨時收儲政策是一致的,都是堅持把保護農民利益、保障糧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表示,通過改革,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民根據市場情況合理安排生產,鼓勵種好糧、賣好價,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黃漢權指出,在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剛性上升、國外低價農產品進口沖擊的背景下,要穩定和發展農業,保障農民收益,必須增加玉米生產者補貼,以彌補成本上漲和價格下跌對生產者利益的侵蝕。
對此,財政部表示,將切實加大對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支持力度,補貼政策的框架安排將堅持“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定額補貼、調整結構”的原則。在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的基礎上,對各省區的補貼水平保持一致,充分發揮價格對生產的引導作用,體現優質優價。
“此外,糧食局將充分考慮今年玉米生產、市場價格、收購進展、消化能力、進口形勢等因素,聽取地方政府、糧食企業、種糧農民意見,研究提出有針對性防范措施,防止出現大范圍農民‘賣糧難’。”羅守全說。
根據目前的改革方案,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將堅持“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保障農民合理收益”的指導原則。市場定價應如何定?價補分離如何實現?如何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專家對此進行了解答。
一問:市場定價如何定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玉米是主要增產品種。據統計局統計,2015年玉米產量4491.6億斤,同比增加178.7億斤。但與此同時,受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市場消費低迷,需求不旺。我國玉米消費保持相對穩定,2015年消費量為3500億斤左右,階段性過剩矛盾十分突出。
“當前,我們的玉米庫存不斷增加,儲糧壓力較大。”糧食局糧食調控司副司長羅守全介紹,國內外主要糧食品種已持續4年多價格倒掛;同時,大麥、高粱、木薯干等玉米替代品進口數量激增,對玉米市場造成了較大沖擊。由此帶來了加工轉化開工不足、庫存不斷增加、儲糧壓力突出等現象。
針對上述問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堅持市場化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的改革思路和政策框架。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已是大勢所趨。
玉米的市場定價如何定?中央農辦一局副局長趙陽表示,所謂市場定價,就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實現玉米價格由市場決定,真正反映市場供給關系,產銷隨行就市,并形成購銷主體和多渠道流通的市場新格局。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玉米臨儲制度改革方案,玉米價格將由市場形成,同時中央財政將對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給予一定補貼,并鼓勵地方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保障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
二問:價補分離如何補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下,今年我國將調減1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與此同時,收儲政策的調整成為農業改革的攻堅難題之一,其中“價補分離”的改革思路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專家表示,“價補分離”指的是政府不直接入市收購農產品,而是制定目標價格,再將目標價格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直接補貼給農民。
“‘價補分離’實現了市場與補貼分離。讓市場決定價格,能夠準確向農民傳遞市場信號,便于農民決策,同時補貼政策也更加靈活有效,能夠起到調動農民積極性的作用。”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漢權說。
近年來,我國在棉花和大豆的“價補分離”政策上,都做出新的探索。自2014年起,已從東北地區的大豆、新疆地區的棉花開始,率先改革托市收購制度,并試點目標價格制度,這些都為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創造了條件。
“事實上,前些年不斷提高的玉米臨時收儲價格中,就包含了政府對農民的補貼。現在將補貼剝離出來,使價格回歸到反映供求關系的合理水平,讓農民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生產結構的調整。”趙陽說,未來改革具體步驟上就是要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性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
三問:農民收益如何保
改革玉米臨儲制度,事關廣大農民利益和各地重農抓糧積極性。如何穩定和發展農業,確保糧食生產不滑坡、農民收入不徘徊?
“這次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與過去實行臨時收儲政策是一致的,都是堅持把保護農民利益、保障糧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表示,通過改革,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民根據市場情況合理安排生產,鼓勵種好糧、賣好價,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黃漢權指出,在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剛性上升、國外低價農產品進口沖擊的背景下,要穩定和發展農業,保障農民收益,必須增加玉米生產者補貼,以彌補成本上漲和價格下跌對生產者利益的侵蝕。
對此,財政部表示,將切實加大對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支持力度,補貼政策的框架安排將堅持“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定額補貼、調整結構”的原則。在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的基礎上,對各省區的補貼水平保持一致,充分發揮價格對生產的引導作用,體現優質優價。
“此外,糧食局將充分考慮今年玉米生產、市場價格、收購進展、消化能力、進口形勢等因素,聽取地方政府、糧食企業、種糧農民意見,研究提出有針對性防范措施,防止出現大范圍農民‘賣糧難’。”羅守全說。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