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何以改變海南農業小鎮
2016-03-23
科學網5430
核心提示: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是有著悠久歷史的火山風情小鎮,這里盛產火山石斛、黑豆、壅羊、紅芝麻、紅米、火山咖啡等農產品,但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是有著悠久歷史的火山風情小鎮,這里盛產火山石斛、黑豆、壅羊、紅芝麻、紅米、火山咖啡等農產品,但如何通過自身優勢發展旅游業、打造自己的農產品品牌,進而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更美,是全體石山人民共同思考的問題。
2016年1月16日,他們似乎看到了希望。海南省互聯網農業小鎮——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運營中心、旅游服務中心正式掛牌運營,這也將是互聯網農業小鎮。而早在2015年5月,石山鎮就被海南省政府確定啟動海南省互聯網小鎮建設。
“小鎮是用‘互聯網+’的理念、思維和技術貫穿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以及服務全產業鏈打造的一個新型的農業小鎮。”投資該小鎮建設的安徽朗坤物聯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朗坤公司)董事長徐珍玉說。
如今,從“互聯網+三農”,再到創建互聯網農業小鎮,一系列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不禁又讓人聯想到,破解“三農”難題的密碼到底是什么?最傳統的農業乘上最現代的互聯網東風,又會帶來哪些新的變革?
“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什么是互聯網農業小鎮?”和大多數人一樣,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李道亮聽到互聯網農業小鎮的反應也是這樣的,“都知道‘互聯網+’,但不知道‘互聯網+小鎮’是什么樣的。”
在李道亮看來,“互聯網+農業”的核心思想是把農業的資源、要素等通過IT等手段重新配置,實現它的顯現化和數據化,最終目的是降低成本、提率,達到高產、、優質、生態、的狀態。
2015年3月, “互聯網+”被當作戰略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之后不久,在海南省省長劉賜貴的提議下,海南省農業廳啟動了一項名為“互聯網農業小鎮”的建設計劃。
如今,距離這個計劃的提出也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但在海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截至目前,已相繼啟動海口石山、文昌會文、澄邁福山、瓊海大路、儋州木棠、陵水英州、三亞吉陽、白沙細水、瓊中灣嶺、屯昌坡心等10個互聯網農業小鎮。
徐珍玉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互聯網農業小鎮是以鎮為單位,實施鎮級運營+村級服務的運營模式,以鎮帶村、村鎮融合,在“互聯網+農業”的基礎上,拓展“互聯網+金融+文化+旅游”等服務,使得海南的現代農業同旅游產業完美結合。
“我們想通過實施光纖入戶、優質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創意休閑農業和信息進村入戶等五大工程,借助百兆光纖的普及和推廣,構建互聯網農業小鎮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徐珍玉說。
而對于這樣一個新的概念,海南互聯網農業小鎮吸引了一大批農業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對小鎮的建設情況進行調研、學習和把脈。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在調研后表示,農業信息化的根本意義是以農業現代信息化技術來改造傳統農業,促進農業農村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李道亮在聽完徐珍玉等人的介紹后,“感覺有了互聯網思維,形成了‘互聯網+農業’的初步思路”。
李道亮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互聯網農業小鎮的特征、基本目標、邊界條件、機制等問題還不是很清楚,如果不能清晰地回答這些問題,只能說互聯網農業小鎮還處在探索階段。
在唐珂看來,海南互聯網農業小鎮是來自基層的一次很有意義的探索。
“摸著石頭過河”
作為“個吃螃蟹的人”,海南創建互聯網農業小鎮面臨的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沒有現成的經驗模式借鑒,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海南省農業廳副廳長王曉橋說。
事實上,海南在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推進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困難,諸如村鎮網絡基礎差、人才嚴重不足等問題突出。“不過這些都是我們預料之中的困難。”王曉橋表示,只有通過加快發展、在發展中逐步完善和解決。
海南熱帶農業與農村經濟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柯佑鵬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海南省經濟規模相對較小,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文化方面還有可挖掘的地方。
“我們的想法是采取超常規措施,加強信息基礎設施的統籌推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獎勵和補貼等方式,鼓勵公共場所免費開放Wi-Fi熱點接入、推進光纖進村入戶;再就是對返鄉大學生創業給予政策扶持,為互聯網創業團隊和創業企業提供免房租和寬帶接入費用優惠,構建互聯網眾創空間,為創業者提供技術共享、創業輔導、免費高帶寬互聯網接入等服務,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王曉橋說。
在柯佑鵬看來,互聯網小鎮的發展要以產業為支撐,包括產業的規模和品牌建設,“應該更多地通過產業帶動旅游,以旅游促進產業的發展”。
而對于當地來說,互聯網農業小鎮能給當地農業、農民、農村帶來什么,更值得關注。
徐珍玉向記者介紹,在經濟效益上,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規范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在社會效益上,可以帶動農民增收、保障食品、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等。
以石山鎮為例,石山鎮通過“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充分發揮火山灰土壤富硒的特點,大力發展金釵石斛、金銀花、諾麗果、辣木、黑豆、紅芝麻等優特農產品種植和黑山羊、小黃牛、山雞、蜜蜂等健康養殖業,打造“互聯網+”火山特色熱帶精品農業示范基地、火山風情旅游示范基地、農民創業創新示范基地。
“要將石山鎮建設成為生態、富裕、宜游、樂居的互聯網農業小鎮和旅游名鎮,力爭2019年全鎮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石山鎮黨委書記林少禎說。
期待復制推廣
隨著小鎮不斷發展,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平衡資金投入與功能配置之間的關系?投入較大的資金成本,配備功能豐富、聚焦的運營中心,這樣的模式是否具有可復制性?
以鎮為中心,以鎮帶村地推進信息化建設,這是海南互聯網農業小鎮區別于其他省份“以縣為中心”的模式,這在來說是發展思路上的創新,這一特點引起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教授的注意。
“越有新意,就必須越有前瞻性地解決相關的理論問題。要考慮鎮級的人財物資源夠不夠,是否足以承擔管控中心數據中心的職能。”汪向東建議,管控數據功能要和業務功能分開,讓管控數據功能上移,而業務功能要下沉。
海南省農業廳廳長江華安表示,互聯網農業小鎮應當打破行政區域的概念,海南10個互聯網農業小鎮不應當統一建設標準和建設模式,而是依托當地的特色產業和資源優勢,在政府的引導下,調動各方資源,形成創新的“爆發點”。
日前,海南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次全體會議審議《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其中一項就提到了互聯網農業小鎮,“在全省60個鄉鎮各建一個互聯網農業小鎮運營中心”。然而,數量并不代表什么,作為一項新的事物,互聯網農業小鎮未來究竟要打造成什么樣子、還要加強哪些方面的建設、要建立什么樣的標準和規范等方面都值得研究。
在江華安看來,應該按著這樣的思路走,一個是沿著農業信息化這條路子一步一步地推進小鎮的建設;另一個是要以問題為導向,推動信息化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的解決。
“互聯網農業小鎮其實是‘三農’信息化工作的延續,理解互聯網農業小鎮,要撇開概念,回到事情本身。”汪向東表示,“必須要牢牢樹立‘不是做盆景,而是種大田’的理念,考慮發展資源、成本、目標之間的平衡,思考互聯網農業小鎮的可復制性和可持續性。”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