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糧食怎么種才增收?大宗農產品價格會漲嗎?
農民普遍反映,種糧不掙錢,積極性不高。而農民多年養成的種植習慣,短期內較難調整。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靠種糧來增收?如何讓我國糧食在國際市場上更有競爭力?
工價漲了75倍,稻谷價格只漲了11倍
我國吉林、江蘇、河南等糧食大省的一些村民反映,在家辛苦務農不如外出打工掙錢多,糧食產量大、政府補貼少。特別是這兩年,玉米收購價格很低,甚至有土地流轉種糧大戶開始毀約棄租。而且務工與種糧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這些都嚴重挫傷糧農種糧積極性。
在湖南“產糧大縣”寧鄉縣,近30年里,外出務工的工價漲了75倍,而稻谷的價格只漲了11倍。在1980年,打5天工才能買100斤稻谷,而如今1天的工錢就能買。
當地溈河村的鄧愛在村里開著小超市,丈夫在鎮上當修車工。夫妻倆不靠種地為生已經十多年了。鄧愛說:“如果家里就靠著這幾畝田的話,收入太少,連我兒子一個月的開支都搞不住,生活費每個禮拜500元、一年學費一萬多,不增加外面的收入是不行的。”
怎么種糧才賺錢?
做一件事情,沒有收益的話,確實很難持久。所以,要讓農民有種糧積極性,就要讓農民有錢賺。而究竟怎么才能掙錢呢?兩會代表委員們也是各抒己見。
1.規模化、機械化
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認為:“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看,擴大規模實現機械化,是必不可免的選擇。”
緊跟著的大政方針走,肯定是不會走錯路的。不過,擴大規模搞機械化,農民擔心一時半會可能實現不了,那有沒有其它的方法能夠讓小農戶種糧食掙錢呢?
2.產品可追溯
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密山市東糧集團董事長翟友財建議:
“從種植到產品的銷售,食品從種到收、到深加工、到進戶,都有‘追溯’。農民不能光去追產量,而要追求產品的質量和口感,這樣我們的產品才有競爭力、才能賣上好的價錢,農民才能有好的收入。”
3.繼續利用好的支持政策
雖然今年的農業政策要調整,但不會不給農民優惠政策的。就拿種糧來說,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三項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規定用于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而且明確強調,誰種糧、誰拿補貼。
另外,未來五年,對農業的投入不會少。《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
堅持“三農”投入只增不減,加快建立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要充分發揮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保持農業政策連續性穩定性,逐步擴大“綠箱”政策,調整改進“黃箱”政策,加快建立與農業轉方式相適應的補貼政策體系。
與此同時,要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繼續實行稻谷、小麥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等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搞好大豆和棉花目標價格試點,積極開展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
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以及市場信息監測綜合平臺建設,改革和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
想要靠種糧支撐我們的經濟收入,需要規模經營、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推廣新的農業技術、生產質優農產品,使我們的糧食在國內、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
今年農產品價格前瞻!
在今年兩會上,據中國鄉村之聲記者張程了解,談起農產品的價格問題,不少來自基層農村的代表都是唉聲嘆氣,特別是對于種植大宗糧棉油作物的農民來說,一旦政策和補貼方式有所調整,大家的損失就難以避免。
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告訴我們,沒有哪種商品的價格會只跌不漲。今天,張程就當一回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給大伙兒算算2016年的農產品價格走勢。
①小麥、水稻:臨儲價格和去年基本相當,所以市場供需和去年基本持平,供給相對不足,商機無限。
②玉米:價補分離是今后常態,如果讓市場來定價,食用玉米估計也就7毛多,該調結構趕緊調。但是,青貯玉米和飼用玉米存在缺口,如果農牧結合,玉米和牲畜糞便互為成本,肯定效益不錯。
③畜禽產品:今年一號文件里明確提及“樹立大食物觀”,指肉禽蛋奶供給尚不充分,預計價格還有上漲的空間。不過,您也別激動,如果不能保證規模、提升品質,價格波動的風險對您來說依然存在。
④棉花、油料和食糖:在高庫存的壓力之下,預計這哥仨價格還會繼續下跌,只是趨勢會放緩,距離價格底部已經非常接近了。
⑤蔬菜、水果:受到季節和儲運因素影響,局部的供需矛盾和產品滯銷賣難還會出現,如果通過發展設施農業讓蔬果反季節上市,就能夠規避風險,獨辟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