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條干貨解讀"轉方式調結構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記者會
1、堅持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經營體系轉型升級。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揮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對現代農業的引領作用。
第二,農業生產體系轉型升級,要加快農業的科技創新推廣,發揮物質、技術、裝備的支撐作用,實現農業增長動力的轉換。
第三,農業產業體系轉型升級,無論是種植業、養殖業還是農產品加工業,要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實現這三個轉型升級,力爭到2020年使我們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能夠顯著提升。
沿海發達地區、大城市郊區、墾區,還有確定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在“十三五”末要基本上實現農業現代化。
2、研究制定農民收入增長的支持政策體系
,節本增效,現在農產品價格大幅提升比較難,節本也是增收,所以要調整技術路線,大力推廣節本增效技術,比如節地、節水、節油、節肥等等,提高家庭經營的效益。
第二。推進產業化,包括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還有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家樂等產業,延長產業鏈,讓農民更多地分享農業增值的效益。
第三,城鄉一體化,農村的問題要到城里找辦法,城里的問題要到農村找辦法。一方面是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另外一方面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讓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市民化。
第四,政策支持,要完善財政對農業、對農民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收入方面的補貼力度,包括打好脫貧攻堅戰,解決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問題。現在國外特別是發達農民的收入,40%靠政府補貼,當然我國農民多,底子薄,不可能補助那么多,但是空間很大。
第五,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資產,特別是經營性資產,要對股份合作制改革進行評估,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民得到更多的財產性收入。按照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安排,農業部正在牽頭制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總之要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3、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糧食多了問題少,糧食少了問題多。糧食多了,可能一個直接的問題會增加財政負擔,但是如果糧食少了,發生供給問題,那就有可能成為社會問題。
第二,糧食多了渠道少,糧食少了渠道多。現在糧食充裕,進入市場收購的企業就少了,老百姓存糧也少了,糧食主要是糧庫來收購,所以現在庫存多,主要是糧庫庫存多。具體來講,主要是玉米這個糧食品種庫存偏多。
第三。從我國歷史上來看,還是糧食多的時候少,糧食少的時候多。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糧食生產,“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所以糧食生產問題始終不能放松。
4、“十三五”農業的三個明顯提高
,我國人口總量還要明顯提高,經有關部門測算,“二孩”政策之后,未來五年要多生一千多萬人。
第二,快速的大規模的城鎮化,城市人口會大大增加,有人認為城市人口直接吃飯吃得少,但是城市人肉蛋奶、水果蔬菜吃得多,經測算,城市對于農產品的消費,是大大高于農村的。
第三,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水平在升級。人口總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以及消費水平升級。
這三個明顯提高,就是我國在人口峰值到來之前,糧食需求仍舊剛性增長,必須始終保持糧食穩定生產。
5、進口,一部分是結構性需要,另一部分是價格競爭等因素
我國糧食進口的確在增加。去年糧食大概進口1.2億噸,接近我國生產量的五分之一。進口糧食,一部分是結構性需要,一些品種短缺,比如大豆、面包粉等。另一部分,是因為價格性競爭等因素,國外的糧食較我國便宜很多。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小、成本高,所以在糧食價格上不具備競爭力,很大一部分糧食依賴進口。去年進口1.2億噸,從結構上看,大豆進口量為8000多萬噸,谷物為3000多萬噸。要提高糧食的競爭力,為此要搞規模經營,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推廣新的農業技術。
6、“十三五”不追求糧食連續增產
“十三五”一定要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產能上去了,只要有需要,就很快進行生產。具體的戰略可以總結成兩句話:句話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要保護耕地,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廣高新技術。第二句話是抓好主產區,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我國糧食70%以上由主產區生產,商品糧比例更高,所以要加強主產區的建設。另外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和效率。
7、“十三五”期間,農民收入要保持在年均增長6.5%以上
“十二五”農民收入可喜,2015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22元,五年平均增長了9.6%,并且連續六年農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兩個高于”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也使廣大農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現在,多數農產品價格在走低,因為整個經濟下行壓力大,農民打工的人數增長比較困難,工資水平增長就更難一些,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這兩塊是農民收入的兩個支柱,占比重。因此,“十三五”農民收入增長不容樂觀。
“十三五”期間農民收入要保持在年均增長6.5%以上。也就是和GDP同步或者高于GDP。另外,根據到2020年兩個翻一番的目標要求,6.5%以上完全可以實現農民收入的翻番,農業部正在和有關部門根據五中全會建議研究制定農民收入增長的支持政策體系。
8、“十三五”期間,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明顯進展
2015年,對于生產力等其他的指標,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56%,農業主要的增長動力是來自于科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63%,田間作業主要靠機械化完成,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重也達到了52%。
這幾個指標說明了“十三五”推進現代農業是有比較好的基礎。但是,“四化”中農業現代化較之城鎮化、信息化和工業化,還是有缺陷,反映在方方面面,“十三五”很重要的就是減少短板。總的來說,就是要堅持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走出一條產出、產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9、“十三五”保證實現三個目標
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也就是為人搞飯,為農村人搞錢,為城里人搞綠。特別是保生態的問題,大家都關心農業的面源污染,要破解資源環境兩大“緊箍咒”,解決農業的面源污染問題,緩解現代農業的資源和生態的壓力,這也是“十三五”要實現的重要目標。
經過未來五年的努力,2020年我們小康社會建成的時候,我們老百姓的“米袋子”會更滿,“菜籃子”會更優,農民的“錢袋子”會更鼓,農業會更有魅力,農村會更有活力,農民會和人民一道進入小康。
10、對農產品質量問題采取零容忍態度
,落實屬地責任,任何一級政府,都要對屬地內的食品負責,建設農產品質量縣,一個縣一個縣地抓,一個市一個市地抓。
第二,開展專項整治,對非法添加、農藥獸藥殘留超標,還有私屠濫宰等違法違規行為,保持高壓嚴打態勢,發現一起嚴肅處理一起,絕不手軟。
第三,管控生產源頭,在產地推廣標準化生產,同時控制藥殘。農業部從今年起要推行高毒農藥的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制度,誰賣誰買要登記,開展獸藥藥的治理行動。
第四,推進標準化生產,重點是抓家庭農場、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要使規模化生產主體按標生產,就要逐步擴大到“菜籃子”主產縣。
第五,建立追溯體系,從產地到銷地,從農田到餐桌,建立追溯體系。從每個產品入手,比如規模化的養豬、養雞等等。另外對那些地理標識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都要率先實現可追溯。通過這些措施,一方面抓生產,一方面抓監管,要努力在“十三五”使問題得到更好地解決。
11、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主抓三件事
,調減玉米庫存。現在糧食庫存多,主要是玉米多。現在小麥供給基本平衡,大米是平衡略余,要推進糧改飼、糧豆輪作,有些地方要推廣輪作休耕試點,把非優勢產區的玉米面積適當調減下來。
第二,增加大豆產量。我們是大豆原產地,我們的高蛋白大豆還是有優勢的,做豆腐、生豆芽,還是我們自己的大豆好。現在大豆不能滿足國內需求,我們進口大豆是需要的,是難免的。還要把國產大豆的優勢發揮出來,也就是要搞好目標價格試點,另外開展大豆品種攻關,還要提高大豆生產效益,包括產業鏈建設。
第三,提升牛奶品質。近年來我國的奶業得到長足發展,我們人均奶制品占有量,從2000年的時候人均不到8公斤,提高到現在的近30公斤,十幾年間,奶業質量也有了明顯提升,90%以上實現了機械化擠奶。嬰幼兒奶粉奶源都是機械化擠奶,然后封閉的冷鏈運輸,以保證質量、保證。各項的營養指標、奶牛品種、飼草的質量也都在改善,我國奶制品營養和衛生指標也都符合標準,有的是和標準接軌。
12、研究制定農民收入增長的支持政策體系
,貫徹產管并舉的原則,能夠促進兩手抓兩手硬。
第二,要和已經新修訂的《食品法》銜接,兩法并行、相互補充,同時各有側重,《食品法》覆蓋到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個領域,《農產品質量法》更多的是講農產品和生產環境,有所側重,當然也不能截然分開。
現在從部門分工和執法的分工上,農產品在進市場、進工廠之前都是由農業部門負責監管的,對質量負責。如果進了市場、進了工廠以后就由其他部門負責,實行分段管理。
第三,推進全程監管,對于農產品,產地環境要管,投入品也要管,比如化肥、農藥,以及生產過程的控制,要實現標準化。要建立產地檢驗檢測,產地準出制度。產地追溯,包括產地證明,建立全程監管體系。
第四,貫徹四個最嚴要求,強化地方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落實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從嚴懲處違法違規的行為,不能賺黑心錢坑老百姓,對違法違規的生產主體要嚴格懲處。
13、我國現在土地污染占重度污染的百分之一左右
,嚴格地保護數量。習近平總書記講,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
第二,不斷地提升耕地質量。在我國農業生產達到一定水平之后,要更多地關注土地問題。通過科技的措施,通過改善投入品的措施,通過調結構的措施,緩解土地生產承載的壓力。另外,要對土地質量下降或者土地污染進行治理,通過點位調查,我國現在土地污染占重度污染的百分之一左右,對此也要很好地治理。
14、中俄應該加大農業合作的力度
中俄是友好合作的伙伴,農業合作是兩國雙邊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兩國的領都非常關心支持這方面的合作。現在兩國合作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基礎,下一步雙方應加大農業合作的力度,投入更多的熱情,農業合作是互利雙贏的,會給兩國的農民以及兩國的消費者帶來好處。
兩國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合作,
,雙向農業投資,支持兩國的企業到對方投資發展農業。從中國來講,已經有不少的企業,特別是黑龍江的企業,到俄羅斯甚至到遠東地區投資農業,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繼續擴大貿易,因為我們有些農產品可以互補,我們也很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優質農產品向俄羅斯出口,我們也歡迎俄羅斯優質農產品到中國的市場來豐富中國的餐桌。
第三,加強科技合作,俄羅斯在農業科技方面是很有經驗,研究實力也很強,近年來,中國農業科技水平、隊伍、條件,有很大的突破,兩國可以在農業科技方面加強合作,開展聯合研究,開展成果技術的轉讓,相互培養人才。
15、兩岸農業合作將惠及更多兩岸基層民眾
兩岸的農業交流合作是兩岸關系發展起步最早、基礎、成效最明顯的領域之一,也是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這些年的實踐充分證明,兩岸農業交流的合作順應時代的潮流,也符合兩岸人民的期待。近三十年來,兩岸人員的交流、農業人員的交流在不斷增長,科技的交流在不斷深化,農產品的貿易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包括臺商投資大陸的農業發展勢頭良好,臺創園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式。
合作發展可以為兩岸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當前兩岸關系的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新的挑戰。我們將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央對臺工作的大政方針,牢牢地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繼續推動兩岸農業、漁業方面的合作,我們想為臺灣同胞多辦好事、多辦實事。我們也真誠地希望臺灣同胞能夠秉承“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共同推動兩岸農業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