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短 農業發展之路該向何方?
2015-08-25
中國農機網 7620
核心提示: 我國農業在長期的發展中,處于滯后的階段,產業鏈短而不強,農業污染嚴重,而且部分地區出現惡性循環。面對農產品價格天花板下降,農業投資地板上升的局面,農業發展該走向何方?
我國農業在長期的發展中,處于滯后的階段,產業鏈短而不強,農業污染嚴重,而且部分地區出現惡性循環。面對農產品價格天花板下降,農業投資地板上升的局面,農業發展該走向何方?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隨著近年來,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一連增”,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績,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鄭風田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現代農業的發展,改變了我國農業的投入方式、生產過程及產量等,與傳統農業產量較低相比,現代農業通過各種新品種和各式各樣的現代化投入,使得原本一年兩季的種植方式,在現代農業實施后,變得一年多季,這大大提高了我國農作物產量,為我國糧食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也為一部分農民的收入提供了保障,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此外,《意見》還指出,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農業發展正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這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此外,鄭風田也指出,雖然近些年來,現代農業為我國糧食產量做出的卓越貢獻,但就客觀而言,利弊是共存的。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較注重農肥的使用,但與國外農肥相比,我國農肥品質不占優勢,且部分施肥者也未受到過專業培訓,對于怎樣施肥,施多少肥而了解不多。因此每年因過度施肥造成的肥料浪費現象屢屢出現,環境污染與食品問題也相伴而來。
環境污染與食品問題日益顯現
2015年4月15日,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中國農業資源環境正遭受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壓力,農業可持續發展遭遇瓶頸。在這一背景下,化肥、農藥要減量使用,農膜、秸稈要做無害化處理。與此同時,張桃林表示我國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的面源污染產業,總體狀況不容樂觀。
據此前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公布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來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太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
鄭風田表示,現今大家對現代農業的詬病,最核心的問題是太片面依賴化肥、農藥。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會帶來很大的環境污染,而且,很多現代技術本身就存在不確定性,比如說,各種各樣的膨化劑、添加劑,這些短期內對人不會造成太多影響,但長期使用會有一定的副作用。現代農業的優點,恰恰是它的缺點。優點是提高產量,缺點是現代化投入中的化肥、農藥的長期使用都會導致土壤板結,土質酸化等問題。雖然產量很高,但農作物抗病性很弱,長期種植也是一個問題。因此現代農業中存在的問題,也是近些年來現代農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即如何在發展現代農業中解決好生態和食品。
業內專家指出,“看不見”的重金屬污染,正在扮演農產品質量的“隱形殺手”,這不僅可能影響到農田和農村周邊環境,也讓普通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產生疑慮。
中國農業大學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部總工王彩俠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現代農業的主要污染有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農藥殘留、化肥、地膜等,其中重金屬污染對食品性的影響最為嚴重,重金屬污染表現在土壤中的積累,影響作物生長和產量,更重要的是可通過植物傳輸導致農產品可食部分的積累甚至超標,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化肥、農藥的大量、不規則使用,使其在土壤中的殘留量越來越重,其有害物質也殘留在農產品當中。因此近年來我國因農藥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屢屢發生,特別是蔬菜中殘留的有機磷中毒。為了預防和家禽、畜和水產品患病,、磺胺類等化學藥物的大量使用,往往造成藥物殘留動物組織中,在食品中由于藥物本身的副作用或耐藥性種群的增長,從而也增加了潛在的食品問題。
此外,有關專家指出,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僅于此,產業鏈不暢通是我國農業發展當中最為重要的問題。
產業鏈不暢成發展“短板”
北京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王曉慶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農業發展方式不同于國外,國外一些會對連續幾年來每個地方的產品需求量和需求內容,以及多樣性,供給等做一個詳細指標。但我國對這些問題都沒有較明確的指標,或者因多種因素選擇不去公開。而這些都侵害了記錄信息的透明性和公正性。最終導致農產業蒙著眼睛發展,這樣各種問題也就接踵而生。
王曉慶表示,根據這些年自己做企業及走訪不同企業所了解到的,現如今農企在發展中都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
王曉慶說:“農業分為產前、產中和產后三個部分,整個產業鏈條的平衡性決定其效率以及等多個因素。以種植業為例,傳統農民在發展中主要以農業種植為主,對種植物的銷售問題是基于去年或者歷史的大概經驗,沒有太深入的思考。因此它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當產品大量上市的時候,它的產品出現了滯銷。但當產品供不應求時,它又著急生產。因此,只做產業當中的一段,企業在發展當中就顯得很被動,這也是近些年來傳統農民和農企不斷轉型的原因。”
“再者,以產前鏈條來說,為了能夠銷售更多自己的產品,它主要的經營方式是通過大力宣傳自己產品的優勢和可能的巨大市場,以種子或者收購為由,為擁有土地的農民提供原始資料,并承諾可能最后的收購,收購以后再進行銷售,但最終的結果往往變成了很多人為了賣苗、賣種子或者賣設施去做,而最后的損失還是農民。”王曉慶表示。
“對于產后鏈條,一些農業加工業企業,為了能夠收購更多的農業原材料。往往采取的是企業與農戶合作的方案。但由于企業的運營是階段性的。因此它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一旦它倒閉了,所有的產業都會出現問題。一旦出現問題深受其害的便是最基層的老百姓。在做農產品深加工上,以河北張家口為例,他們經歷多年在完成農業種植后,出現了大量的白菜、土豆等的滯銷,農企想把這個問題銷售出去,但是只靠農民單己之力,很難把他推入到市場中間去,通道不通。”王曉慶說。
“近些年來農企在發展中逐漸意識到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性,比如河北一些葡萄種植企業,就想通過多種方式來提高葡萄的附加值,但由于最終葡萄酒等產品的高度始終不夠,導致產業鏈條不通。不通則會痛,所以說中國的農業之痛的核心就在于,并不暢通。因此對于解決農業目前現狀的問題,要從產業鏈條的整體去考慮和解決。”王曉慶告訴記者。
產業融合將成突破口
20世紀90年代,日本農村勞動力銳減,農業面臨萎縮。為應對這一局面,日本提出了“第六產業”概念(即、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成長中的中國農業,目前也面臨與日本當年類似的機遇和挑戰。
因此,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也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決策。
王曉慶表示,從國外近幾年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來看,三產融合發展對于解決“三農”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新常態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僅可以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構建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引領一產按照市場消費需求組織生產,增強產業體系競爭力。同時,也可以為一產注入現代生產要素,構建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以及促進農業設施裝備建設,助推農機服務、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王曉慶說。
“三產融合還可以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和集約化,通過分工分業催生出農業的新型經營主體,構建適度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化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通過”三個體系“的構建,從而實現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和質量環保法治化,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王曉慶告訴記者。
鄭風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三產融合發展是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綠色化和農業現代化“五化同步”發展的重大舉措。新常態下的三產融合,可以扭轉農業單純依靠拼資源、拼人力、拼投入的做法和農業單純作為及依靠產業的做法,將各個環節緊密關聯,將農業的增值增效轉到依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來,在單位耕地面積不增加的情況下實現農業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使農業農村的多功能性價值得到充分實現,從而補齊綠色化和農業現代化“短板”。
此外,鄭風田表示,新常態下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還可以對農業生產成本地板不斷抬升、價格天花板不斷下壓的雙重擠壓作出緩解,將拉長的產業鏈條細分出無限的環節和就業崗位、增收機會,將加工流通利潤留給農民,將農村資源要素和人氣留在農村,同時吸引城市和工業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構建以工促農、工農互惠、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煥發農業農村經濟新的活力。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隨著近年來,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一連增”,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績,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鄭風田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現代農業的發展,改變了我國農業的投入方式、生產過程及產量等,與傳統農業產量較低相比,現代農業通過各種新品種和各式各樣的現代化投入,使得原本一年兩季的種植方式,在現代農業實施后,變得一年多季,這大大提高了我國農作物產量,為我國糧食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也為一部分農民的收入提供了保障,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此外,《意見》還指出,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農業發展正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這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此外,鄭風田也指出,雖然近些年來,現代農業為我國糧食產量做出的卓越貢獻,但就客觀而言,利弊是共存的。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較注重農肥的使用,但與國外農肥相比,我國農肥品質不占優勢,且部分施肥者也未受到過專業培訓,對于怎樣施肥,施多少肥而了解不多。因此每年因過度施肥造成的肥料浪費現象屢屢出現,環境污染與食品問題也相伴而來。
環境污染與食品問題日益顯現
2015年4月15日,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中國農業資源環境正遭受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壓力,農業可持續發展遭遇瓶頸。在這一背景下,化肥、農藥要減量使用,農膜、秸稈要做無害化處理。與此同時,張桃林表示我國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的面源污染產業,總體狀況不容樂觀。
據此前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公布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來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太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
鄭風田表示,現今大家對現代農業的詬病,最核心的問題是太片面依賴化肥、農藥。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會帶來很大的環境污染,而且,很多現代技術本身就存在不確定性,比如說,各種各樣的膨化劑、添加劑,這些短期內對人不會造成太多影響,但長期使用會有一定的副作用。現代農業的優點,恰恰是它的缺點。優點是提高產量,缺點是現代化投入中的化肥、農藥的長期使用都會導致土壤板結,土質酸化等問題。雖然產量很高,但農作物抗病性很弱,長期種植也是一個問題。因此現代農業中存在的問題,也是近些年來現代農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即如何在發展現代農業中解決好生態和食品。
業內專家指出,“看不見”的重金屬污染,正在扮演農產品質量的“隱形殺手”,這不僅可能影響到農田和農村周邊環境,也讓普通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產生疑慮。
中國農業大學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部總工王彩俠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現代農業的主要污染有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農藥殘留、化肥、地膜等,其中重金屬污染對食品性的影響最為嚴重,重金屬污染表現在土壤中的積累,影響作物生長和產量,更重要的是可通過植物傳輸導致農產品可食部分的積累甚至超標,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化肥、農藥的大量、不規則使用,使其在土壤中的殘留量越來越重,其有害物質也殘留在農產品當中。因此近年來我國因農藥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屢屢發生,特別是蔬菜中殘留的有機磷中毒。為了預防和家禽、畜和水產品患病,、磺胺類等化學藥物的大量使用,往往造成藥物殘留動物組織中,在食品中由于藥物本身的副作用或耐藥性種群的增長,從而也增加了潛在的食品問題。
此外,有關專家指出,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僅于此,產業鏈不暢通是我國農業發展當中最為重要的問題。
產業鏈不暢成發展“短板”
北京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王曉慶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農業發展方式不同于國外,國外一些會對連續幾年來每個地方的產品需求量和需求內容,以及多樣性,供給等做一個詳細指標。但我國對這些問題都沒有較明確的指標,或者因多種因素選擇不去公開。而這些都侵害了記錄信息的透明性和公正性。最終導致農產業蒙著眼睛發展,這樣各種問題也就接踵而生。
王曉慶表示,根據這些年自己做企業及走訪不同企業所了解到的,現如今農企在發展中都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
王曉慶說:“農業分為產前、產中和產后三個部分,整個產業鏈條的平衡性決定其效率以及等多個因素。以種植業為例,傳統農民在發展中主要以農業種植為主,對種植物的銷售問題是基于去年或者歷史的大概經驗,沒有太深入的思考。因此它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當產品大量上市的時候,它的產品出現了滯銷。但當產品供不應求時,它又著急生產。因此,只做產業當中的一段,企業在發展當中就顯得很被動,這也是近些年來傳統農民和農企不斷轉型的原因。”
“再者,以產前鏈條來說,為了能夠銷售更多自己的產品,它主要的經營方式是通過大力宣傳自己產品的優勢和可能的巨大市場,以種子或者收購為由,為擁有土地的農民提供原始資料,并承諾可能最后的收購,收購以后再進行銷售,但最終的結果往往變成了很多人為了賣苗、賣種子或者賣設施去做,而最后的損失還是農民。”王曉慶表示。
“對于產后鏈條,一些農業加工業企業,為了能夠收購更多的農業原材料。往往采取的是企業與農戶合作的方案。但由于企業的運營是階段性的。因此它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一旦它倒閉了,所有的產業都會出現問題。一旦出現問題深受其害的便是最基層的老百姓。在做農產品深加工上,以河北張家口為例,他們經歷多年在完成農業種植后,出現了大量的白菜、土豆等的滯銷,農企想把這個問題銷售出去,但是只靠農民單己之力,很難把他推入到市場中間去,通道不通。”王曉慶說。
“近些年來農企在發展中逐漸意識到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性,比如河北一些葡萄種植企業,就想通過多種方式來提高葡萄的附加值,但由于最終葡萄酒等產品的高度始終不夠,導致產業鏈條不通。不通則會痛,所以說中國的農業之痛的核心就在于,并不暢通。因此對于解決農業目前現狀的問題,要從產業鏈條的整體去考慮和解決。”王曉慶告訴記者。
產業融合將成突破口
20世紀90年代,日本農村勞動力銳減,農業面臨萎縮。為應對這一局面,日本提出了“第六產業”概念(即、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成長中的中國農業,目前也面臨與日本當年類似的機遇和挑戰。
因此,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也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決策。
王曉慶表示,從國外近幾年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來看,三產融合發展對于解決“三農”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新常態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僅可以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構建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引領一產按照市場消費需求組織生產,增強產業體系競爭力。同時,也可以為一產注入現代生產要素,構建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以及促進農業設施裝備建設,助推農機服務、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王曉慶說。
“三產融合還可以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和集約化,通過分工分業催生出農業的新型經營主體,構建適度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化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通過”三個體系“的構建,從而實現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和質量環保法治化,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王曉慶告訴記者。
鄭風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三產融合發展是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綠色化和農業現代化“五化同步”發展的重大舉措。新常態下的三產融合,可以扭轉農業單純依靠拼資源、拼人力、拼投入的做法和農業單純作為及依靠產業的做法,將各個環節緊密關聯,將農業的增值增效轉到依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來,在單位耕地面積不增加的情況下實現農業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使農業農村的多功能性價值得到充分實現,從而補齊綠色化和農業現代化“短板”。
此外,鄭風田表示,新常態下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還可以對農業生產成本地板不斷抬升、價格天花板不斷下壓的雙重擠壓作出緩解,將拉長的產業鏈條細分出無限的環節和就業崗位、增收機會,將加工流通利潤留給農民,將農村資源要素和人氣留在農村,同時吸引城市和工業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構建以工促農、工農互惠、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煥發農業農村經濟新的活力。
標簽:
農業產業鏈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 前三占比六成多,常發奪冠迪爾第十,2024年寧夏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冠軍一拖東方紅,前三占比超47%,陜西2024年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1月拖拉機數據出爐,1-11月產量45萬多臺,預計全年50萬臺
- 冠軍東方紅占比超20%,山西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前三占比近56%,1-11月湖北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前五占七成,前十本省占四席,江蘇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冠軍東方紅占比近28%,河北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冠亞軍東方紅和東風,新疆上半年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黑龍江11大拖拉機有的名氣不大,補貼銷量、主銷機型與價格
- 前三占比超四成,內蒙古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點擊排行
- 185412024年11月10大輪式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6722冠亞軍東方紅和東風,新疆上半年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6153黑龍江11大拖拉機有的名氣不大,補貼銷量、主銷機型與價格
- 16004前五占七成,前十本省占四席,江蘇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5425冠軍東方紅占比近28%,河北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4636前三占比超四成,內蒙古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587冠軍一拖東方紅,前三占比超47%,陜西2024年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018前三占比近56%,1-11月湖北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2899冠軍東方紅占比超20%,山西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