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客用上“互聯網+”
“感覺到收割機數量開始飽和,競爭壓力更大了。”在河南駐馬店作業的山東麥客董崇江向記者反映,他周圍今年新增的大多是6公斤喂入量的大型收割機,作業效率明顯比自己的高。附近村里一有先進機器出現,他的業務就會受影響。他說,“農民開始挑機器了,同樣每畝收取55元機收費,先進機具喂入量大、損失率低,農戶更愿意用。”
董崇江的感覺沒有錯。“今年夏收,6公斤喂入量的機械占據了主流地位。與以前2至3公斤喂入量的機械相比,工作效率能提升30%至50%,百畝小麥收獲綜合油耗降低30%多,糧食機收損失率大大降低。”農業部農機化司副巡視員孔亮說,麥收易受天氣影響,去年黃淮海地區遭受一次大范圍降雨,麥收進度迅速回落。今年大量先進機具的加入,有利于夏糧搶收。
由于聯合收割機保有量持續增加,作業市場競爭加劇,單機作業面積下降明顯。在很多地方,單臺收割機日均作業時間已由兩年前的10個小時以上降為6個多小時,而機收價格卻連續3年持平,不少機手表示,跨區作業沒以前那么吃香了。
與此同時,人工費用持續上漲。跨區的收割機通常一機兩人,除了“父子兵”“夫妻檔”,機主大多要雇機手,而雇用熟練機手的工資從每天200元上漲到300元。跨區作業經濟效益下降,使得不少機手不愿意走得太遠。董崇江所在的農機合作社有13臺收割機,今年有8臺來到900公里外的河南駐馬店。有5臺機主對市場風險有擔心,今年沒計劃走遠,只打算在省內跨區。
烈日下,麥客馬文武在湖北襄陽的地頭忙碌著。由于零部件磨損老化,出現了問題,收割機作業慢了下來。但他并沒有太緊張,而是拿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機,通過農機企業福田雷沃重工的微信公眾號進行了報修服務。接到報修后,客服人員告訴馬文武,只需在地頭等著,系統通過GPS定位了故障車的位置,隨后呼叫系統會把相關信息傳送給就近的雷沃服務車,上門服務。
走南闖北的麥客最怕機器故障。為讓跨區機手享受更便捷的服務,福田雷沃重工今年把“互聯網+”應用到夏收上,搭建了“三夏”跨區作業信息服務中心,向用戶推送作物種植情況、機收價格等信息,并在微信平臺開通一健報修、在線服務等功能。該中心副主任閔祥瑞說,今年還在部分機型上配備了“金匣子”智能感應系統。收割機的發動機轉速、內部脫粒狀態等運行信息,可傳遞到千里之外的信息中心,一旦有異常數據,系統會時間向機手發出預警信息。
當前,不但機手的農機維修服務用上了互聯網,而且農機調度很大程度上也已通過互聯網實現。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農機局與聯通公司開發的“農機通”,就讓機手省心很多。“安裝注冊后,軟件會主動發送需求信息、天氣預報、油品價格等,網內還能免費互打電話。”該區農機局副局長溫海濤介紹說,目前全區已發展900多個“農機通”用戶。
小麥跨區機收已走過19年,從成長期邁進了成熟期,組織方式也由最初“一機難求”時的行政推動轉變為互聯時代的市場引導。孔亮說,農業部在網上開通了農機跨區作業服務直通車系統,提供大量的機收供求信息,許多麥客在夏收前早已落實好作業路線。3.4億畝冬小麥,1萬多個機收隊只需3周左右就能完成收割,單個主產省通常只要一周就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