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合作社當好“田保姆” 懷遠縣探索種田新模式
“合作社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俺們摸索出一套規模經營的種田新模式。”尚躍興奮地告訴記者。原來,2009年合作社剛成立時,尚躍組織農機手跨區作業,為農民收割耕種收取費用。2010年,他在政策的鼓勵下,又瞄準土地流轉這一新興事物,開始在本村流轉土地。但要找到成片的地塊,還真不容易。尚躍發現,家里已有農機、或是年紀大了不再外出的,大都不愿意把土地流轉出去。對尚躍來說,土地集中流轉后,豐年能夠顯現規模效益;若是遇到災年,風險大為增加。2011年,合作社20多萬斤玉米因為烘干不及時,“在倉庫里焐出了芽”。流轉了2700多畝地后,尚躍再也不想擴大面積了。
2013年,懷遠縣農委對徐圩鄉萬畝高產示范片區農機統一作業服務進行統一招標。“近水樓臺”的盛世興農合作社依靠優勢拿下了招標項目。“參與這次招標后,俺們找到了大田‘保姆’的社會化服務耕種新模式。”根據合同,田地、糧食仍屬于每家每戶,合作社只負責鄉里1.3萬畝高產示范片區的秸稈粉碎還田、翻耕旋耕整地及播種等,只拿社會化服務費。
“有沒有進行作業、作業質量的好壞,這些都由農民監督。”尚躍介紹道。記者在陸湖村的公告欄看到,趁著農民春節返鄉時機,合作社的作業服務完成情況正在公示。在統一社會化服務促進下,尚躍一連購買了10多臺大馬力機械,合作社機械也擴大到100多臺。去年,他流轉的2700多畝土地還起到示范作用,小麥平均畝產接近1000斤,玉米也達到了987斤。
按照“流轉核心區+示范區+社會化服務”這種模式,個體農戶承擔了種田的風險,可村民范學杏算算賬,覺得還是“劃得來”。他家種了20畝地,如果僅流轉出去,按照每畝1000元流轉費計算,老范一年只得2萬元;現在采用社會化服務的方式,把自己的土地交給農業合作社打理,一年小麥和玉米產出約4萬元左右,扣除支付合作社兩季共計1.2萬元社會化服務費,老范最終可獲得2.8萬元。老范還在合作社里打工,一個月至少也有1500元收入。
“合作社效益攀升,農機手收入更高,一年能有10多萬元。只要找準路子、看準模式,就能發家致富!”尚躍笑道。
記者了解到,目前,懷遠縣已有30多個從事社會化服務的農機合作社。“下一步,縣里將把重點放在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上。”懷遠縣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縣將繼續鼓勵更多像盛世興農這樣的合作社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