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機專家談水稻持續增產的核心技術——缽苗機械化
編輯問:據了解在這一技術體系還具有水田保護精耕作的作用,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嚴研究員:水稻生產中可持續發展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當務之急是能夠實現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化肥使用量,抑制土壤板結,改善農業及大氣污染,提高稻谷品質的技術措施。目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農村利用秸稈解決取暖的量越來越少,機收面積又越來越大的新形勢下,難得的秸稈還田的機遇已經到來。多數農民也想還田,但是因秸稈數量大,也沒有好的機械,直接還田后耙地質量太差,無法插秧,秸稈的處理反而成為一大難題。于是只好在田地直接焚燒,不僅浪費了資源,又照成了大氣污染。
該鑫華裕公司引進、消化、改進提高的基礎制造的水田耙漿平地機,實現了不翻地的前提下,機割水田翻整地、壓草、埋茬、平地為一體,可以一次完成,并可以直接插秧。每天8小時可整地6-8公頃,解決了苗長、等地沉淀的問題,不僅整地效果好,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田整地的作業效率,壓草埋茬凈率85%-95%,真正達到了秸稈還田,實現了保護性耕作。今年遼寧省在引進8樣相似機型產品進行比較試驗后,根據專家推薦,把該廠生產的水田耙漿平地機定為2015年全省推廣機型,很有價值。
編輯問:近兩年吉林省農機技術推廣總站承擔了農業部《北方單季稻水稻機械化模式研究》課題,你作為項目主要技術負責人,請談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李研究員:從2013年吉林省農機技術推廣總站承擔了農業部下達的北方單季稻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研究項目,兩年來重點對缽苗全程機械化技術進行示范研究,試驗證明,吉林鑫華裕農業裝備有限公司幾個廠商研制水稻缽插秧關鍵機具試驗示范作業,通過物候期的調查、生育性狀調查和產量調查看出,水稻缽盤育秧機械插秧基本上一周時間即可分蘗,而且有效分蘗增加,結實率提高,2014年吉林省測產產量比旱育手插平均增產13%,以上比軟平盤育秧機插平均增產14.9%,三年平均增產達16.6%。顯示出八大優勢。
編輯問:據了解該項目對這項技術總結出八大優勢,請您詳細介紹下。
李研究員:實際上水稻缽苗機械化技術比平盤機插問題凸顯出八大具體優勢是:
1、無緩苗期。平盤機插秧秧苗插到本田后有明顯的黃葉、枯葉的現象,緩苗后才進行正常生長;而缽苗機插是帶缽土栽植,缽苗插入本田中當天稻要可生3-5mm,沒有緩苗期。
2、適合培育大苗。缽苗插栽傷根率低,因此,大苗栽植也可順利成活,因此可提前育苗。實際生產當中,一般為帶蘗擺栽,可用“四葉一心一蘗”或更大的苗,可比插秧提前10-15天育苗,延長水稻的生長期。
3、秧苗“三帶”效果好。插秧苗在起苗及插秧過程中,大部分營養土會散落掉,秧苗“三帶(即一要帶藥、二要帶肥、三要帶植物生長調節劑)容易受到影響,即使苗床土中帶藥、帶肥、帶植物生長調節也很少發揮作用。機插缽苗帶著缽土把缽苗插入田中,秧苗“三帶”效果明顯好于插秧苗,插擺栽苗缽土中所帶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使定植到本田的秧苗營養充足,植株健壯。
4、抗病害能力強。插秧栽培易傷根傷葉,外傷易使秧苗感染病菌。而帶缽機插秧栽植模式,傷根傷葉率低、缽土帶藥劑充分,秧苗不易感染病菌,且缽苗大、根系發達,抗病能力增強,抗病害能力強。
5、錯開不利天氣的影響。吉林省水稻的揚花期一般在8月份,這一時節多逢陰雨天氣,如果揚花期遇到連陰天或低溫寡照料天氣,會嚴重影響水稻的結實率、產量和出米率。除此之外,還易引起稻瘟病。缽苗插栽可將水稻揚花期提前,錯開雨季,避開陰雨天氣的不良影響。遇早霜或早雪,水稻未完全成熟就被凍死或被雪壓倒,會嚴重影響產量和米質。缽苗機插栽可使生長期提前,可提高霜前成熟度,提前收獲,避開早霜或早雪。
6、抗缺水,多水。在插秧時節,是水田用集中水的季節,常會出現缺水、爭水問題。有時不能及時灌水。如果插秧后不能及時灌水,稻苗極易干枯。而機插缽苗由于自身有缽土,不易干枯。如果本田地面水平,會出現局部水過深,插秧苗會出現“漂苗”現象。而缽苗由于有缽土,即使水過深些,一般也不會出現“漂苗”現象,對整地的平整度要求就降低了。
7、可選用更高產優質的品種。缽苗機插比旱育手插可增加2-3天生長期,比軟平盤可增加7~15天生長期,因此可以選用較插秧栽培生育期更長的品種,就可以放心種植高產品種,“稻花香”,吉林、黑龍江部分寒區缽苗插栽14葉品種完全可充分成熟,產量大幅提高。
8、早期肥料吸收好。由于缽苗擺栽秧苗無緩苗期,且根系遠比插秧苗發達,這樣就可以比插秧更早地吸收肥料,迅速起到促進生長的作用,更有利于高產。
編輯問:對缽苗機械化技術的機具配置方案您有什么建議?
李研究員:本項目根據北方單季稻區農藝栽培特點和現有機具配置現狀,以及先進機具的應用趨勢,分別制定出了應用缽苗育苗和移栽技術的水稻缽苗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機具配置方案,具體有5公頃、10公頃水稻缽苗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機具配置方案,以及10公頃缽苗保護性耕作全程機械化生產機具配置方案。
編輯問:缽苗機械化技術的效益怎樣呢?
李研究員:依據研究項目測產結果顯示,水稻缽苗移栽機械化生產模式比傳統人工種植模式增產13.7%;水稻毯式育秧機械化生產模式比人工種植模式增產7.5%。三種模式每公頃的純收益分別為缽苗移栽機械化生產模式1.19萬元,毯式育秧生產模式1.01萬元,人工種植模式0.64萬元。其中缽苗移栽比毯式機插秧多0.18萬元,比傳統人工種植模式多0.55萬元;毯式機插秧比傳統人工種植模式多0.37萬元。因此,正如嚴光彬研究員所提出的由平盤機械化技術轉向水稻缽苗機械技術,是我省水稻制作種植制度的戰略性方向性改變,對農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