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基礎 農業實現提質轉型
特色農業快速發展
隆冬時節,放眼南雄大地,收獲后的田野里,一塊塊平整的農田蘊藏著來年的希望,現代設施大棚內,水靈靈的蔬菜惹人眼饞;規模化的養殖場里,肉滾滾的生豬長勢良好;農產品加工車間內,機聲隆隆,一臺臺機器滿負荷運轉……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呈現出喜人景象。
農業要實現增產增效,結構調整是前提。該市以“結構得到調整,產業得到發展,生態得到效益,農民得到增收”為出發點,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2014年,該市依托自身資源和基礎等優勢,以建設現代煙草、禽畜養殖、優質米生產、油茶種植、中藥材種植和農土特生產加工銷售等六大農業基地為目標,進一步打造生態農業品牌。全年糧食播種54.43萬畝,總產量21.73萬噸,增長2.3%;預計生豬飼養量100.5萬頭,增長5.2%;出欄生豬71.6萬頭,增長9.29%;家禽飼養量718.6萬羽,增長6%,畜牧業總產值8.97億元;漁業總產16080噸,增長1.2%,漁業總產值18632萬元,增長19.6%。羅漢果、金銀花、土茯苓、紅豆杉、石斛、田七、玉竹、射干、杜仲、桔梗、黨參、厚樸等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到7000畝,總產3000多噸,進一步促進了當地群眾增收。
加大投入筑牢基礎
過去的一年,南雄雖然經過大風、夏澇等自然災害的侵襲,但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卻在穩步增長。當地農民告訴記者,南雄的農業之所以旱澇保收,得益于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牢固。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真金白銀,需要量大、時間長、見效慢,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該市一方面爭取利用上級政策性資金;一方面自己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同時調動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社會力量投資農業。僅2014年就完成了總投資1381.6萬元的雄州街道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治理農田0.97萬畝;完成了14.7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完成投資2.22億元,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基本農田現代化耕作水平,受益人口5萬多人。36個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項目已全部完工,總投資1000多萬元。2個名村、5個示范村項目也完工。
科技興農助農增收
在南雄,科技注入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固基”的強力粘合劑,也為這里現代化大農業的騰飛插上翅膀。
該市堅持實施基層農技推廣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和基層農技推廣能力建設項目,提高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和水平。同時,積極舉辦農技人員能力建設、農業科技示范戶培訓、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技術培訓、營養平衡施肥技術、秸稈回田技術、生物肥料和農藥應用技術等各類型培訓班40多期,參訓干部群眾達5000人次,印發科技培訓資料2.3萬多份,推廣使用花生、水稻配方肥,實現水稻配方施肥技術全覆蓋。完成了194個大豆和省、市早造水稻新品種的區域化試驗工作任務,為今后、省、市農作物新品種的審定推廣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農民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通過廣東金友集團有限公司等7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3.4萬多戶,增加收入9775萬元,戶均增收2617元;發展農土特加工企業41家,有22家獲得了有機農產品(食品)認證。圍繞特色農業發展,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共447家,家庭農場14家,吸納成員8130人,累計出資總額達10016.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