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力發展玉米保護性耕作
2014-07-10
農民日報6420
核心提示:近日,記者在吉林省雙遼市臥虎鎮協力村見到了學文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學文,一見到記者他就高興地說:“自從用上了免耕播種機,種地不但省時、省力,關鍵是增產、增收,現在村里的婦女們再也不用和男人一起去種地了,白天照顧孩子,晚上都去村上跳廣場舞,我們農民現在可幸福了。”
近日,記者在吉林省雙遼市臥虎鎮協力村見到了學文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學文,一見到記者他就高興地說:“自從用上了免耕播種機,種地不但省時、省力,關鍵是增產、增收,現在村里的婦女們再也不用和男人一起去種地了,白天照顧孩子,晚上都去村上跳廣場舞,我們農民現在可幸福了。”
學文農機合作社是雙遼市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示范點之一,主要是以提供農機代耕服務為主的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前身是農機大戶張學文,從2010年嘗試開始使用保護性耕作全秸稈覆蓋免耕播種技術種地,由于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免耕播種,使種地更加省時、省力、省工、省種、省肥,而且增收、增效,當年就取得了良好效果。張學文嘗到了甜頭,2011年就聯合親朋好友依托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興辦了學文農機合作社,在他的引領帶動下,臥虎鎮協力村農民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認識不斷提高,僅僅兩年的時間,全村就有95%的玉米實施了保護性耕作技術免耕播種作業,成了名符其實的保護性耕作雙遼“村”。張學文說:“像我這樣的農機合作社全市大概有十多家,那木鄉井崗村的笑天合作社理事長王鐵軍已經發展到與內蒙古接壤的幾個村屯作業了。截至目前,雙遼市秸稈全覆蓋免耕播種面積達到121.3萬畝,重型牽引式免耕播種機總量達到了1026臺。”
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是農業發達普遍采用的一項生態環保、低碳可持續的農業種植技術,目前已在北美、南美、歐洲和澳洲等地廣泛應用,一些應用面積甚至已達到65%~95%。吉林省農機部門自2006年正式示范探索以免耕播種為核心的保護性耕作技術以來,歷經五年時間,不但找到了破解東北冷涼壟作區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的對策良方,而且率先開發出了以“吉林康達”為代表的國內技術性能領先的牽引式重型玉米秸稈全覆蓋國產純免耕播種機,由此徹底突破了國內玉米免耕播種保護性耕作,特別是東北、西北壟作地區無法推廣、推而不廣的技術瓶頸問題,也使吉林省成為玉米免耕播種保護性耕作技術規范化應用面積、標準化水平的省份。
經過近四年的觀測表明,吉林省采用玉米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地塊,不但有效遏制了土壤風蝕、水蝕現象的發生幾率,而且明顯減少了秸稈焚燒現象的發生,降低了農機作業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量玉米秸稈留置田間,一方面大大改善了土壤的生物活性,促進了新陳代謝,培肥了地力,增加了有機質含量,另一方面顯著提升了土壤蓄水、保墑、保苗、抗旱和可持續穩定增產糧食的能力,同時還起到了極顯著的改造中低產田的作用。昔日種不了玉米或產量極低的吉林西部(白城、松原、四平)沙土、沙壤土、鹽堿土等風沙干旱地區,如今正在變為畝產超過了六七百公斤玉米的良田,二十余年不見的蚯蚓也已在田間不難找到,田間土壤儼然變成了上乘的花土。據調查,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相比,可減少玉米田間生產作業工序6~10項,節省清理秸稈、焚燒、滅茬、施底肥、打壟、鎮壓等耕整地直接生產費用400~800元/公頃,節省油耗50升/公頃以上,節水50%~,增產3%~10%,連年秸稈覆蓋還田后在保證產量不減的前提下,完全可減少10%左右化肥投入量。
據吉林省農機局局長成洪介紹,到2014年5月末,吉林省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面積已達590萬畝,其中秸稈還田覆蓋保護性耕作面積超過300萬畝,覆蓋全省85%的縣(市、區),不少于40%縣(市、區)實現了無空白鄉(鎮)。長期以來,由于耕地過度開墾,連年耕翻,濫施化肥,土壤養分失衡,有機質含量降低等。通過秸稈還田這項技術,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和團粒結構,提升農田耕層土壤肥力,節省作業成本,促進糧食增產。
目前,全省各地根據不同耕作習慣,形成了玉米秸稈全粉碎、部分粉碎與高留茬、整稈與留茬、站稈等不同秸稈還田形式,和均勻行、壟作與平作寬窄行等不同耕作方式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