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跨入世界農機第一方陣
由常州拖拉機廠改制而來的東風農機集團,多年來持續加大研發力度,其中近兩年每年投入1.7億元用于技改,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成功走上以拖拉機為主、傳動件和農機具為兩翼的發展之路,成為大中型輪式拖拉機第三大生產基地,而25-60馬力中型輪拖產銷量和出口量穩居同行。同時,旗下產品也日趨豐富,有手扶拖拉機、輪式拖拉機、柴油機、旋耕機、拖拉機配套機具等系列農業機械產品。
“今年,我們的聯合收割機也已實現批量生產,全年可生產300多臺,明年力爭提高到800-1000臺;高速插秧機目前也已試制成功,明后年可實現量產。”看著裝配線上一輛輛身形初現的大型拖拉機,徐小林充滿憧憬,“在未來幾年,我們要打造中國的農機生產基地,力爭到2020年從中國農機行業方陣跨入農機方陣,成為全球化的專業農機集團。” 常州市農機、工程機械產業基礎較好: 規模以上企業326家,億元以上企業69家 我市農機產業歷史悠久,產業基礎較好,在知名度較高,主要產品涵蓋拖拉機、種植機械、收割機械等整機及配套件,已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在培育常發集團、常柴股份、東風農機等本土企業的同時,我市還先后引進了久泰農裝、井關農機、愛科農機等國際知名企業,提升了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目前,我市已成為現代農機重要生產基地,產生了一批整機龍頭企業和零部件“單打”。截至去年底,全市規模以上農機企業129家,完成銷售收入194億元,其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30家。 常州市還是工程機械產業重要生產基地,已初步形成新北和武進兩大產業組團。新北組團以常林股份、小松工程機械、現代工程機械等主機企業為龍頭,武進組團則以恒立油缸、常州柳工為龍頭,分別聚集了一批配套企業,基本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截至去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程機械企業197家,完成銷售收入363億元,其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39家。 短腿在哪里? 突破的路徑是什么? “常州農機和工程機械產業雖然基礎比較好,但也存在產品檔次偏低、缺少關鍵零部件企業、持續發展動力不足、同質化競爭、市場疲軟等困難和問題。”市經信委一位負責人分析說。 為進一步推動農機和工程機械產業做大做強,實現新一輪飛躍式發展,我市將建立引導和激勵機制,扶持企業發展,對研制新一代整機產品、實施重大技改項目、研發關鍵零部件、開展兼并重組、建立重大公共技術平臺等給予重點支持,激勵和引導企業充分利用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常州科教城的科技實力和研究基礎,加強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之間的互利合作。 此外,加大國際、國內知名主機企業和優質配套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完善提升主機產品和配套能力;依托我市及周邊地區裝備制造配套優勢和主機企業相對集中的現狀,規劃建設常州市工程機械專業配套園區(包括零部件生產企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企業),服務范圍覆蓋華東地區,并向輻射。 具體來說,農機產業將大力引進知名農機具企業,加大配套農機具開發,提升農業機械“三種產品”水平(大馬力多缸柴油機,智能化大型拖拉機和聯合收獲機械,糧食飼料和煙草加工成套設備);工程機械產業將加快建設技術研發平臺,搶占行業發展制高點,進一步壯大工程機械專業化產業體系。到2015年,農機和工程機械產業鏈要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710億元,年均增長1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