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機展看國際化
過去我們常聽企業家們在談論未來規劃時提到國際化、全球性的字眼,更有甚者已經規劃好,未來企業國際市場銷售份額。人人都在談國際化,但每個人心中的國際化都是不一樣的。應該說國際化是一個產業升級過程,伴隨著產品技術、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提升。
20世紀末,中國開始走上了一輪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中小企業家們通過外包、加工和代工等形式,從低價、低端制造業開始,將“中國制造”推向了全。農機行業也一樣,中小功率拖拉機、手扶拖拉機、柴油機和零配件等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價格的產品在東南亞、歐美等市場都保持了很強的競爭力。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又開始面臨著新一輪產業升級的任務,有專家指出,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將由“中 國制造”升級到“制造”,中國的企業將直接面對跨國公司、產經大鱷的競爭。在中國農機市場,全球農機巨頭已經悉數到場,并已完成或加緊進行戰略布局。中國本土農機企業如果還是過去那種“中國制造”的思維,恐怕很難與之競爭,必須要盡快進入“制造”的新格局。
無論是全球化、制造,都需要企業自身水平和實力不斷提升。一方面是硬件升級,產品技術水平、裝備制造能力等要提升,近幾年中國農機制造企業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投入,硬件水平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另一方面是軟件升級,包括管理水平、員工素質等方面也要提升,企業的效率、創新和競爭力都要靠軟實力才能提升。硬件落后,通過購買、學習得以加強,但軟件落后要趕超則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事。第三方面是戰略升級,商業模式、戰略方向和戰略規劃等要升級,尤其要避免的是追著市場跑,看什么賺錢就干什么。
在全球化和制造過程中,會常常遭遇各種各樣的阻力,必須要學習國際規則、適應國際文化。中國還不具備修改全球規則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務實精神還有待提高。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曾說,要實現制造必須具備三點,個,要建立法制思想。第二個,要打造雙贏文化。中國企業要國際化,就不能夠只從本身企業的利益出發,還應該考慮到國內相關企業的利益。第三個,要有創新精神。一個企業特別是一個國際化的企業如果不搞創新很難有競爭能力。
從中國農機行業來看,“中國制造”已經無法應對全新的市場競爭,“國際制造”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必須要參與到國際競爭中,適應國際規則、學習國際文化,然后再趕超國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