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殘茬覆蓋地表是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的重要條件之一
錦州市從2008年推廣保護性耕作以來,大面積推廣土壤深松、秸稈還田技術,已被廣大農民朋友認可和接受,近日市保護性耕作實施工作驗收小組在黑山、北鎮、凌海、義縣進行檢查驗收時發現,在地表作物殘茬處理、秸稈覆蓋等技術處理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地區地表秸稈覆蓋30%顯得很厚,有的地區地表秸稈覆蓋30%顯得稀少,究其原因與作物秸稈量的大小有直接關系。
那么如何正確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采取哪種保護性耕作的技術模式,是推廣和普及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關鍵所在。
一、根據錦州市各縣區氣候條件、作物品種、耕作習慣及技術、經濟基礎,可采取以下幾種技術模式:
1、旋耕覆蓋模式
工藝流程:收獲—秸稈粉碎還田—淺旋處理殘茬—免耕播種—深施化肥—化學或人工控制雜草。
2、苗帶旋耕(滅茬)模式
工藝流程:玉米收獲—秸稈粉碎還田—苗帶淺旋(滅茬)—精量播種—化學除草,至少中耕一次。
3、圓盤耙壓覆蓋模式
工藝流程:玉米收獲—秸稈粉碎還田—圓盤耙處理秸稈—免耕精量播種—深施化肥—化學除草。
4、高留茬耕播模式
工藝流程:玉米機收(秸稈運出,高留茬)—旋耕滅茬,精量播種—深施化肥—化學除草—至少中耕一次。
5、深松模式
工藝流程:玉米收獲—秸稈粉碎還田—深松(處理殘茬)—耙耱—免耕播種—藥劑除草。
二、秸稈殘茬處理技術。農作物秸稈經過機械化作業處理后留在地表做覆蓋物,是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的核心,秸稈的處理方法主要由以下四種方式:
1、粉碎秸稈處理。粉碎前茬作物秸稈后拋散,使秸稈均勻覆蓋地表。
2、直立秸稈處理。在風沙大的地區,收獲后對秸稈不作處理,秸稈直立在地里,播種時將秸稈按播種機行走方向撞壓,使其倒伏在地表。
3、留根茬處理。在使用作物秸稈地區,作物收獲時留根茬20—30㎝.
4、粉碎淺旋處理。在風沙較大的地區,秸稈粉碎后,用旋耕機淺旋地表,使作物秸稈與旋耕層土壤混合。
三、技術關鍵是: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條件,采用不同的秸稈處理方式。
1、雜草病蟲害控制和防治,利用化學藥劑控制雜草、病蟲害,也可用地表耕作機械化或人工控制雜草。
2、深松技術。根據土壤條件和免耕地表的秸稈覆蓋狀況確定合理的作業周期及不同的深松方式。
3、保持秸稈殘茬的合理分布是保護性耕作的成敗的關鍵,如殘茬分布不均時應人工撒勻后再進行粉碎還田。
4、秸稈殘茬覆蓋率的測量方法,一是直線法測量;二是照片比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