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主體創新體制 山東農機合作社快速發展
2013-04-10
慧聰工程機械網7790
從2008年到2012年,從150個到4313個,短短4年間,山東省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機合作社數量增長了近28倍。數字的變化不單單反映出量的增長,還折射出山東農機人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凝心聚力發展農機合作社的不凡歷程。
創辦:因地制宜 形式多元
在發展農機合作社過程中,山東省按照多元創辦、形式多樣的原則,因地制宜,講求實效,推進了各具特色的農機合作社蓬勃發展。
在創辦類型上,主要有五種:一是農機大戶聯合型。主要是由具有豐富的農機作業、市場經營、技術維修等經驗的農機大戶強強聯合,或由農機大戶發起,吸收種糧大戶、農機手等自愿帶機或帶資入社。這種類型較為普遍,全省有2363個,占總數的54.8%。二是農村能人帶動型。一種是農村致富能手,主要是農村個體工商戶、農機經紀人和外出務工有成人士;另一種是村干部,他們發揮群眾威望高、組織能力強、善于協調處理問題、號召力強的優勢,帶動其他農機戶創辦農機合作社。這種類型全省共有1270個,占總數的29.4%。三是鄉村集體農機服務組織改制型。四是農機企業領辦型。五是農村社區創辦型。
在運作模式上,主要有三種。一是勞動合作型。由農機大戶帶機入社,機械所有權歸個人所有,合作社統一調配、統一存放、統一管理、統一維修保養機械,統一聯系業務、統一組織作業、統一收費標準,實行單機核算,按作業量統一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和公積金。二是勞動資本合作型。合作社成員帶機作價或帶資入股,機械等資產由合作社共有,成員帶機入社后,對原機械等資產只擁有股份,沒有獨立的支配權和使用權,合作社統一調配、統一存放、統一管理、統一維修保養,統一聯系業務,統一組織作業,統一收費標準,統一核算,統一提取管理費和公積金,實行按勞分配和按股分紅。三是農機服務與土地經營結合型。合作社通過依法流轉土地把分散的地塊連起來,既有利于實行區域化種植、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又充分發揮農機合作社統一作業的優勢,實行統一供種供肥、統一作業、統一管理服務,使原來的單純農機作業服務與規模經營土地實現有機結合,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
發展:政策扶持 規范建設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山東省各地的農機合作社數量雖然大幅度增長,但建設質量普遍不高,存在著管理制度不完善、運行不規范等突出問題。為此,山東省農機部門本著“放手不放任,幫辦不包辦,扶持不干預”的原則,注意把握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導向,搞好指導服務,以規范促發展。
2010年,省農機局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機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的通知》,提出了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有良好的運行機制、有健全的財務制度、有較大的服務規模、有顯著的綜合效益的“五有”農機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標準,在全省開展了農機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工作。制定下發了《山東省農機合作社省級示范社認定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細化了運行良好、財務規范、建設規模大、服務能力強、綜合效益高等認定標準。為發揮先進典型的影響帶動作用,在農業部命名山東省 19個農機合作社示范點的基礎上,2011年省農機局在全省開展了“明星農機合作社”命名活動,評選了22個省級明星農機合作社,省政府予以命名表彰并給予物質獎勵。
自2009年起,省農機局與省財政廳聯合實施了農機規模化作業推進項目,連續4年共安排2600萬元專項資金,以“以獎代補”的形式,在全省重點獎勵了400多個農機合作社;并在項目申報指南中明確提出,凡是申報獎勵的農機合作社必須達到“五有”規范化建設標準這一基本條件。各地充分利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及農機化示范推廣等項目,優先支持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
2012年,省農機局組織舉辦了兩次全省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培訓班,共培訓合作社理事長200余人。各市通過建立聯系點、列名指導等方式,加強了與農機合作社的工作聯系。目前,全省達到“五有”標準的農機合作社有1590個。
服務:創新模式 注重內涵
山東省農機部門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為手段,以節本增效為核心,積極創新農機合作社的服務模式,農機合作社服務的內涵進一步拓寬。
一是開展跨區作業。利用地域間的機械擁有量差別和收獲等農機作業時間差,農機合作社組織農機手到外縣、外省開展作業服務,拓展了作業區域,延長了作業時間,增加了作業收入,農機合作社已成為農機跨區作業的主力。2012年,全省開展跨區作業的農機合作社有2633個,完成跨區作業面積2571萬畝。二是組織訂單作業。農機合作社通過提前考察農機作業市場,與用機戶簽訂作業協議,明確服務范圍、服務標準、服務收費等服務內容,按照協議開展機械作業服務。通過訂單作業,合作社有了固定的服務項目、農戶、區域和收益預期,形成了“作業區域清晰、服務半徑適度、服務對象牢固、作業收益穩定、機具轉移順暢”的發展模式,也解除了農戶的后顧之憂,實現了“雙贏”。這種方式已成為農機合作社為本地作業服務的主要方式。2012年,全省農機合作社共完成訂單作業面積 6017萬畝。三是農田托管。
在不改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農戶只是把土地的“管理權”委托給農機合作社,并由其代為耕種收和管理,合作社收取一定管理費用的做法。農田托管服務,不改變土地承包經營權,相對容易操作,又能達到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效果,能有效解決因作業地塊零散,種植不統一、作業效率低的問題,還能為農戶提供規模化、系列化農機服務,讓農民親身感受到“省力、省錢、省心”,頗受農民歡迎。四是土地規模經營。農機合作社通過承包、租賃、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依法流轉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直接經營土地。合作社把分散的地塊連起來,在成方連片的土地上實行統一供種供肥、統一作業、統一管理服務,實行區域化種植、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限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
成效:作用突出 活力顯現
在山東,農機合作社已成為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力量。農機合作社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前提下,將廣大農機擁有者、使用者緊密聯結起來,既根據農民需求提供各種社會化服務,解決了農業機械大規模作業與億萬農戶小規模生產的矛盾;又使得農機經營者能夠有組織地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不斷開拓服務新領域,努力增強服務功能,增加了服務收入。
——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農機合作社不僅合理配置了機械設備,優化了存量機械裝備結構,而且通過聯合增強了融資、團購能力,還可以享受更多的優惠政策,使集成配套能力得到極大提高。2012年,全省農機合作社擁有大中型拖拉機5萬臺,其中5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4.6萬臺,聯合收獲機4.9萬臺,其他配套農機具13.3萬臺(套),為確保全年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做出了貢獻。
——提高了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2012年全省農機合作社作業服務總面積達8664萬畝,占全省農機作業總面積的1/3;服務農戶數409萬戶,平均每個合作社服務農戶數量948戶。許多農機合作社由初期的耕種收為主的單項作業,快速向綜合性作業服務拓展,并延伸到農機維修、零配件供應、土地規模經營等多種領域。合作社的發展回答和解決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
——推動了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應用。農機合作社能夠按照農業發展要求及時調整農機裝備結構,加快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進一步實現農業技術集成化、經營管理信息化、生產過程規模化。通過農機合作社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作業量大,覆蓋面廣,能夠產生規模效益,示范帶動能力強、效果好。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通過農機合作社應用,直接延伸到農戶、到田間、到地頭。
——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據測算,機手通過農機合作社聯合作業比單機分散經營要增加20%~30%的收入,純收入可增加30%~50%。同時,農機合作社一般作業價格比單機分散作業低5元/畝左右,農民也減少了作業費用。2012年全省農機合作社服務總收入達到44.9億元,其中田間作業收入37.7 億元,維修服務收入1.6億元。每個合作社的平均年收入達104萬元。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