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農業技術成為我國穩糧增收的關鍵措施
11月25日,記者從農業部在廣西南寧召開的農田節水項目驗收暨現場觀摩會上獲悉,今年在西北、華北和西南地區推廣1.1億畝玉米地膜覆蓋技術,在東北四省區推廣500多萬畝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增產玉米超過百億斤,節水農業技術成為我國穩糧增收的關鍵措施。
會議指出,目前我國每年農業灌溉用水缺口300億立方米,農業用水利用率比發達低20個百分點,按現在的用水效率估算,到2030年我國農業和糧食生產實際耗水需求還將增加900億立方米,水資源的緊缺已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大力發展節水農業,以有限的水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障糧食的必然選擇。
會議提出,各地要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按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節水型社會的要求,牢固樹立“節水增產、節水增效”的理念,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生物、管理等措施,加快技術集成,以示范區建設為平臺,在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上示范推廣節水農業技術,實現“一個促進、兩個緩解、三個提高”的總體目標,即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緩解農業生產缺水矛盾,緩解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威脅,提高水分生產力、農業抗旱減災能力和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會議強調,各地發展節水農業,要圍繞主導產業,集成關鍵技術,明確主推模式,實現重點突破。在西北、華北、東北等資源性缺水嚴重地區,要通過推廣應用節水農業技術,積極發展玉米、馬鈴薯、棉花等大宗作物;在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黃淮海小麥主產區,要重點推廣測墑節灌技術,改善灌溉制度,優化輸水、灌水方式,科學制定灌水方案,并圍繞水果、蔬菜等園藝作物生產,大力推廣微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在工程性缺水比較突出、季節性干旱的南方地區,重點要加強坡改梯以及田間集雨、灌排設施建設,圍繞玉米、馬鈴薯等作物,主推地膜覆蓋、生物覆蓋和集雨補灌等技術。
會議要求,各級農業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積極爭取當地政府支持,把發展節水農業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工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要進一步爭取資金投入,充分利用好項目資金,積極引導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加大對節水農業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投入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管理、科研、教學、推廣、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等各方面的作用,積極探索“政府主導、部門主推、多方參與、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要進一步增強服務能力,加快推進節水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節水技術推廣機構,打造一支技術過硬、裝備精良、作風扎實的節水農業專業技術隊伍;要進一步強化宣傳引導,認真總結各地發展節水農業的新經驗、新模式,大力宣傳新典型、新舉措,努力營造支持節水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據了解,在財政部大力支持下,目前農業部已與23個省(區、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437個縣建立高標準節水農業示范區面積257萬畝,帶動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面積發展到4億畝;節水農業技術示范推廣實施區域已從西北干旱缺水區向東北、華北及南方灌區擴展,應用作物品種從玉米、棉花延伸到小麥、水稻,水肥一體化技術在經濟作物得到廣泛應用,節水農業技術示范推廣思路從“留住天上水”向“集水、保水、用水、節水”發展,推動的主體從以政府為主向政府主導、多方參與轉變。實踐證明,節水農業技術示范推廣對支撐糧食增產的貢獻越來越大,促進農民增收的能力越來越強,發揮抗旱減災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按照優化布局、整體推進的原則,結合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創建,在建設100個有特色、成規模的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新增節水農業技術示范推廣面積1億畝,提高灌溉水和自然降水生產效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