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豐:縝密布局自走玉米機市場
山東國豐是玉米機制造行業的“兗州三豐”之一,入道玉米機行業早,1995年開始摸索研制背負式玉米收獲機,2000年前后還在省農機辦統一協調下參與了“跨越計劃”玉米收獲機械方面的研發攻關,在行業里的資歷不謂不老,但國豐的董事長鄭繼立多年來一直低調行事、踏實做事,前些年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溫不火地賣著背負式玉米收割機,年銷量達到3800臺,居國內同行業的領先地位,去年起又開發出了自走機產品,即使春節后企業從老廠房搬入新廠區,國豐也沒有在行業內弄出多大動靜。
在兗州期間,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白人樸要到國豐公司搞戰略調研,與筆者想去了解國豐搬入新廠后情況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結伴來到了這家企業。
與原來租賃的老廠區相比,占地320畝的新廠區比原有的150畝面積要開闊許多。老廠區屬于一家有著幾十年歷史的老企業,早年修建的廠房都是磚砌結構,歲月的剝蝕使墻磚的顏色都發生了變化,顯得陳舊落后,與新廠區藍頂白墻的鋼構結構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鄭繼立董事長介紹說:新廠區已經使用的面積為200畝,廠房加辦公樓的建筑面積有2萬平方米;今年春節后搬入新廠不久,在市里支持下,又拿下了工廠后面的120畝地,使面積擴大到320畝,未來10年企業的發展都不會為土地發愁了。只是目前新征的120畝地還不急于建廠房,公司決定今年夏收時在上面種一季玉米,作為企業產品演示的試驗地,秋后召開新機具演示會時,不用到村里租借農民的玉米地了。
搬到新廠而老廠區的租期還有較長時間,因此,公司對新、老廠區在功能上進行了劃分,新廠重點生產自走式玉米機系列產品,老廠區則以生產背負式玉米機和加工零配件為主。鄭繼立希望新廠、老廠共同發揮功能,把國豐做成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民族工業企業。
自走式玉米收獲機目前在國內市場上已日臻成熟,市場競爭也已較為充分,國豐在這個領域里是個后來者。后來者是否具有后發優勢?是記者關注的重點。
鄭繼立說,國豐已經開發出的自走機產品有兩行機、三行機和四行機三個系列。而他本人對兩行機格外鐘愛,認為它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從兩行機與三行背負機的價格比較看,1臺國豐的兩行機售價7萬多元,農機補貼2萬多元,農民只花5萬元就可購回一臺,在農民經濟能力能夠承受的范圍;相對比一臺背負式三行機4萬多元,減掉補貼還要花上3萬多元,再加上拖拉機價格就不止5萬元了,而且重要的一點是,自走機開出去就能干活,背負機則需要與拖拉機進行組裝。從作業效率看,兩行自走機作業效率超過三行背負機,這是受到農民喜愛的重要原因。
鄭繼立分析,以往人們的普遍看法是,兩行機與背負機一樣,都是過渡階段的產品,遲早會被三行以上的機型替代。但國豐經過市場調研發現,在黃淮海一帶玉米主產區,如山東、河北、河南等省的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小地塊為主的地區,兩行機很受歡迎,欠發達地區因為價格原因能夠接受它;小地塊地區因為機身短容易操作而歡迎它。經過一年多的運作探索,證明了國豐的這個判斷,現在山東省內的菏澤、聊城、德州、濟寧等市都有不少兩行機用戶。
兩行機已經流行多年,國豐的產品與其它品牌比是否占有優勢?鄭繼立介紹說,眼下市場上流行的兩行機動力一般控制在40-50馬力之間,而國豐兩行機一上來就是60馬力,因為自走式收割機馬力越小,輪子也越小,田間通過能力也越差,反之,則越強。玉米收獲時節,機手作業時間只有15-20天,所以非常看中作業量,收獲機馬力大小不同,決定了作業量的不同,一臺日作業量50畝以上的機具和一臺日作業量50畝以下的機具放在一起讓農民選擇,肯定會選擇作業量大的那臺。鄭繼立提醒人們注意,不要把眼光只盯住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土地廣袤的地區,靜下來算算細賬,黃淮海地區玉米面積也不小,問題出在地塊小,適用的機具較少,用一般的三行機不是全都適應。
國豐的三行機系列也是主打產品,開發了兩種產品,一種是面向關外東北市場的“關外型”,一種是面向黃淮海地區的“內地型”,區別在于關外型動力140馬力,而內地型動力只有110馬力。四行機產品也分關外型和內地型,關外型為160馬力,能滿足大面積長時間作業的需要,內地型只有140馬力。
可見,國豐的自走機雖然上馬較晚,但市場調研做得相當充分,產品結構布局也相當縝密。
中國農機流通協會張華光就農民對玉米收獲機械不滿意的原因做了個調研,指出不滿意的個原因是工作效率低、可靠性差、服務不到位等。而造成工作效率低的原因是產品質量不能充分保證。
為提高產品質量,近年不少農機制造企業都在添置先進的機械加工設備,如數控機床、激光切割機等等,拼先進設備已成必然的趨勢。對此,鄭繼立有他自己的主張,他坦言,國豐要提高產品的加工工藝水平、增強競爭優勢不能不使用先進的加工裝備,但使用先進設備并不意味都要自己購置這些設備。一臺數控機床動輒百萬元左右,一臺激光切割設備普通的要上百萬元,檔次高的要200多萬元,資金壓力較大。這種情況下,就要遵循現代物流業的“分包”理念,尋找協作伙伴,把需要加工的部件外包出去。目前,有一些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添置購買了數控機床等設備,為社會提供專業化的加工服務,國豐就是尋找了這樣的加工水平高、信譽好、有能力的外協伙伴幫助加工精密的部件。
從另一個角度看,上加工中心即使企業的資金不成問題,但買了設備后或高薪挖別的企業的人才,或花錢培養自己的專門人才。人才培訓周期長、投入大,培養出來了還存在被其它企業高薪挖走的風險,搞不好成了他人的“黃埔軍校”。所以,不如把加工的任務讓協作廠做,成本仍比自己上加工中心要低、要。
國豐搬入新廠區只是事業的一個新開端,鄭繼立承認,現在正處在磨合期試運行階段,兩條組裝線還都是簡易生產線,計劃到秋后上自動化的生產線。
同時,產品結構和質量也在不斷完善和改進,還需要1-2年左右時間,自走機的功能和質量才能徹底熟化。
我們期待著國豐公司的指日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