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機械化作業標準
2012-04-06
12050
核心提示:一、項目背景 1、生產現狀 馬鈴薯是上栽培比較廣泛的糧菜兼用型作物,可鮮食,還可以加工成多種食品。1990年以前,我縣采用
一、項目背景
1、生產現狀
馬鈴薯是上栽培比較廣泛的糧菜兼用型作物,可鮮食,還可以加工成多種食品。1990年以前,我縣采用傳統種植法種植馬鈴薯,存在著品種退化嚴重和栽培技術落后、效益不高,種植模式較落后。1990年以后一些種植大戶開始引進生長期短,產量高的脫毒馬鈴薯新品種試種,經過幾年來的探索開始形成我縣獨特的馬鈴薯種植模式。近兩年,我縣馬鈴薯卻有很大的市場優勢。種植馬鈴薯還是農民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 的一條致富之路,而且,馬鈴薯收獲后,還可以復種各種蔬菜、大豆、玉米小麥向日葵等作物。近幾年,我們大力推廣脫毒種薯來解決馬鈴薯的品種退化問題;在栽培技術方面,我們經過試驗、研究,總結出一套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經全縣多點試驗均表現出較好的效果。
2、編制過程
我們在編制本規程的過程中,廣泛征求了澤普縣農業局、澤普縣農技站、澤普縣種子公司、澤普縣農機技術推廣站、澤普縣農機化培訓學校等農林技術部門及專家的意見。
3、 任務來源
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機管理局要求各縣制訂《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技術規程》。
二、標準內容確定依據
根據多年生產管理的實踐經驗所積累的技術操作過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GB 18406.2-2001《無公害水果要求》及 GB/T18407.2-2001《無公害水果產地環境要求》的農業標準,經有關科研部門及專家認可,結合生產實踐,制定出本標準。
三、實施意見
本標準發布后建議加強標準的宣傳、培訓,通過以點帶面等形式加大標準的推廣實施力度,并結合生產實際,及時對標準進行修訂,以便標準得以有效實施,切實達到指導馬鈴薯標準化生產的目的。
馬鈴薯機械化作業標準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馬鈴薯生產的基地選擇、栽培管理、病蟲防治,采收與包裝、運輸、貯藏。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 4285 農藥使用標準
GB/T 8321 (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GB/T 18407.2 農產品質量 無公害水果產地環境要求
3 基地選擇
3.1 環境要求
基地應遠離城市和交通
要道,距離公路50m以上,周圍3km以內沒有工礦企業的直接污染源(“三廢”的排放)和間接污染源(上風口或上游的污染)區域,環境要求符合GB/T 18407.2的規定。應選土層深厚,肥力中上等,土質疏松,壤土或砂壤土,且澇能排,旱能澆,不重茬的地塊上種植。
3.2 生態要求
陽光充足,灌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肥力適宜的平坦或緩坡地,土壤pH值在6.0~7.5之間,土壤含鹽量在0.1%以下。
4 品種選擇
在品種選擇上要選用極早熟品種(出苗至收獲60天)如東農303、早大白、超白等。選擇抗逆性較強,適應性廣,生育期短,能及時上市的品種。
4.1 育苗
4.2 種薯的選擇
種薯的選擇以芽眼充實,無病蟲害為好。
4.3 困種、曬種和切芽
播種前30~40天出窖,將種薯放在10~15℃有散射光的條件下困種10~15天,芽眼萌動見小白芽時(有條件的放在陽光下曬3~5天)就可切芽,切芽時要挑出病、爛、雜薯,并做好切刀(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刀)切到病薯一定要把病薯扔掉,后再切下一塊,切芽時盡量將頂芽多分幾塊,每個芽塊重25~30克(有條件的可增加到40~50克)為宜。
4.4 催芽
一般在播種前25~30天時進行,可采用濕沙層積法,在溫室或火炕等地方,把切好的芽塊與濕沙分層堆積(5cm濕沙一層芽塊),一般可堆5~6層,堆溫15℃左右, 芽長2~3cm,出現幼根時就可播種了;第二種方法是經過困種已見白芽的薯塊不切,直接放在陽光充足的室內、溫室或大棚內,2~3層,經常翻動,芽長1~1.5cm,芽短、粗、紫色,基部有根點時,切芽播種;第三種是當種薯量較小時可把萌動后切芽的芽塊放在木箱或紙箱中,放在15 ℃的室內,后期使其見光,使芽長2cm,呈紫色時播種。以上3種催大芽方法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
4.5 播種前對馬鈴薯田的技術要求
4.6 耕地及深施肥
根據目前我縣農業生產實際情況采用兩種耕作方式:(1)秋翻冬灌。(2)春灌春翻。耕深為25厘米-30厘米。以馬鈴薯單產指標及土壤測土結果進行配方施肥,馬鈴薯生長所需氮、磷、鉀的比例是5∶2∶11,在施肥上應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底肥需施腐熟有機肥2500~3000千克,復合肥30~50千克。把需要補充施入的肥料均勻的播撒于地面,在耕地前一次性的翻入土壤中。
4.7 播前整地
適墑整地,及時保墑,先點后面復試作業,一次達到“六字”標準。墑:土壤含水率14%-18%,即手握成團,落地及散。平:無土包、洼坑,一播幅內高低不超過2厘米。松:土壤松碎,上虛下實,虛土層5厘米-6厘米。碎:土壤細碎,無大于直徑5厘米的土塊。凈:地表干凈無草根、殘茬、莖桿、殘膜雜物。齊:整地到頭,整到邊,使條田邊成線,角成方。
4.8 化學除草
必須結合整地進行,耙深5厘米,邊噴邊耙,不重不漏。(1)氟樂靈:每畝用100克-120克,兌水30公斤。(2)禾耐斯:每畝用60克-80克,兌水30公斤,沙土地少,粘土地多,不受光照影響。
4.9 起壟鋪膜
推廣高壟雙行種植,單作地壟寬80厘米,壟高50厘米左右,壟面寬50厘米,每壟穴播種雙行,行距30厘米穴距15~20厘米,溝寬50—60厘米。
4.10 選用地膜時符合技術要求,寬度為1.2米、膜卷緊實,兩端整齊,寬度足夠,無斷頭,粘連,夾帶,破損,兩端應伸出膜卷兩端面1.5厘米-2厘米,選用的地膜抗拉強度應符合要求。
5 適時早播
由于馬鈴薯塊莖形成所需適溫是15℃左右,20℃左右就會延遲形成塊莖;塊莖膨大適溫是20℃左右,超過25℃就會停止生長。所以在溫度條件允許的條件下盡量早播,使馬鈴薯在適宜溫度條件下生長,在高溫來臨時已完成生長,當10cm土溫達到4~5℃時就可播種。為確保芽苗出土不遭受霜凍危害,把結薯盛期安排在月平均氣溫15~26℃范圍內,應因地制宜安排好適宜的播期。春馬鈴薯在海拔800米以上地區,2月上中旬播種;秋馬鈴薯一般在8月中、下旬播種,采用地膜覆蓋可推遲至9月中、下旬播種。
5.1 人工打孔點種
(1)播行端直,株距一致。(2)達到每穴一粒,空穴率小于1%,不錯位,芽朝上,人工打孔深度15厘米,人工點種后覆土在7-8厘米,密封嚴實,偏差不超過0.5厘米。
5.2 鋪雙膜
選用寬度為3.6米的地膜,每兩壟再鋪地膜,兩側埋入土中5-7厘米,鋪膜平展,緊貼地膜,埋膜嚴實,覆蓋完好,漏覆率小于5%。
6 田間管理
6.1 播種完成后掃凈膜面,增加采光面,壓實膜邊,勤檢查,防止透風跑墑和降溫,做好地頭、地邊補種和覆膜。
及時放風,引苗,由于催大芽播種出苗較早,終霜未結束,因此出苗后不能馬上引苗,使苗繼續在膜內生長,但應適時放風,放風方法:用一木棍、鐵絲或煙頭在苗旁邊使膜破一小孔,待終霜過后及時引苗封埋。當田間達到80%幼芽出土時,及時人工松土、放苗,以利苗齊苗壯;齊苗后畝施碳酸氫銨5~30千克,硫酸鉀或硝酸鉀6~8千克,做到弱苗多施,以溝施為好 及時灌水,馬鈴薯現蕾開花期是需水關鍵期,這時遇天旱要及時澆水,過此期再澆水,將嚴重減產并增加畸形薯的比例。方法是現蕾時澆頭遍水,一是增墑,二是降溫,有利于薯塊形成、膨大,隔10天澆二遍,一般澆三遍就可以了。
6.2 進行早調控,化學調控與肥水調控相結合
在苗高30~35厘米時,畝用50毫升的稀效唑20~30克(5~6小包)兌水50千克葉面噴施,調控莖葉生長,促進塊莖膨大;對旺長田塊,隔7~10天加噴一次。多雨季節及時清溝排漬,注意防治晚疫苗,若田間發現中心病株,及時用甲霜靈或瘋殺兌水噴霧或灌蔸防治,同時注意防治蚜蟲,可用1000倍樂果50千克噴施防治。在馬鈴薯開花前5~7天噴馬鈴薯膨大素,用膨大素150g/hm2對水300~450L均勻噴在秧子上,一般可增產10%左右。如果遇多雨年份造成莖葉徒長,可在花期噴多效唑控上促下,用15%粉劑360~480g/hm2對水40L均勻噴在秧上,盡量不要噴在地上。
7 適期收獲
宜選擇在晴天收獲,收挖時用鋤頭刨開壟兩側的地塊,再把薯蔸掀起,防止挖爛薯塊。
7.1 貯藏
收后根據不同的用途按薯塊大小進行分級,去掉爛、破、病薯,在陰涼處薄攤10天后再入庫或貯藏或調運。作蔬菜用時,可根據市場行情適當提早收獲上市,以獲取經濟效益。
8 秋季馬鈴薯種植不用鋪膜。其他同上
1、生產現狀
馬鈴薯是上栽培比較廣泛的糧菜兼用型作物,可鮮食,還可以加工成多種食品。1990年以前,我縣采用傳統種植法種植馬鈴薯,存在著品種退化嚴重和栽培技術落后、效益不高,種植模式較落后。1990年以后一些種植大戶開始引進生長期短,產量高的脫毒馬鈴薯新品種試種,經過幾年來的探索開始形成我縣獨特的馬鈴薯種植模式。近兩年,我縣馬鈴薯卻有很大的市場優勢。種植馬鈴薯還是農民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 的一條致富之路,而且,馬鈴薯收獲后,還可以復種各種蔬菜、大豆、玉米小麥向日葵等作物。近幾年,我們大力推廣脫毒種薯來解決馬鈴薯的品種退化問題;在栽培技術方面,我們經過試驗、研究,總結出一套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經全縣多點試驗均表現出較好的效果。
2、編制過程
我們在編制本規程的過程中,廣泛征求了澤普縣農業局、澤普縣農技站、澤普縣種子公司、澤普縣農機技術推廣站、澤普縣農機化培訓學校等農林技術部門及專家的意見。
3、 任務來源
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機管理局要求各縣制訂《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技術規程》。
二、標準內容確定依據
根據多年生產管理的實踐經驗所積累的技術操作過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GB 18406.2-2001《無公害水果要求》及 GB/T18407.2-2001《無公害水果產地環境要求》的農業標準,經有關科研部門及專家認可,結合生產實踐,制定出本標準。
三、實施意見
本標準發布后建議加強標準的宣傳、培訓,通過以點帶面等形式加大標準的推廣實施力度,并結合生產實際,及時對標準進行修訂,以便標準得以有效實施,切實達到指導馬鈴薯標準化生產的目的。
馬鈴薯機械化作業標準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馬鈴薯生產的基地選擇、栽培管理、病蟲防治,采收與包裝、運輸、貯藏。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 4285 農藥使用標準
GB/T 8321 (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GB/T 18407.2 農產品質量 無公害水果產地環境要求
3 基地選擇
3.1 環境要求
基地應遠離城市和交通
要道,距離公路50m以上,周圍3km以內沒有工礦企業的直接污染源(“三廢”的排放)和間接污染源(上風口或上游的污染)區域,環境要求符合GB/T 18407.2的規定。應選土層深厚,肥力中上等,土質疏松,壤土或砂壤土,且澇能排,旱能澆,不重茬的地塊上種植。
3.2 生態要求
陽光充足,灌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肥力適宜的平坦或緩坡地,土壤pH值在6.0~7.5之間,土壤含鹽量在0.1%以下。
4 品種選擇
在品種選擇上要選用極早熟品種(出苗至收獲60天)如東農303、早大白、超白等。選擇抗逆性較強,適應性廣,生育期短,能及時上市的品種。
4.1 育苗
4.2 種薯的選擇
種薯的選擇以芽眼充實,無病蟲害為好。
4.3 困種、曬種和切芽
播種前30~40天出窖,將種薯放在10~15℃有散射光的條件下困種10~15天,芽眼萌動見小白芽時(有條件的放在陽光下曬3~5天)就可切芽,切芽時要挑出病、爛、雜薯,并做好切刀(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刀)切到病薯一定要把病薯扔掉,后再切下一塊,切芽時盡量將頂芽多分幾塊,每個芽塊重25~30克(有條件的可增加到40~50克)為宜。
4.4 催芽
一般在播種前25~30天時進行,可采用濕沙層積法,在溫室或火炕等地方,把切好的芽塊與濕沙分層堆積(5cm濕沙一層芽塊),一般可堆5~6層,堆溫15℃左右, 芽長2~3cm,出現幼根時就可播種了;第二種方法是經過困種已見白芽的薯塊不切,直接放在陽光充足的室內、溫室或大棚內,2~3層,經常翻動,芽長1~1.5cm,芽短、粗、紫色,基部有根點時,切芽播種;第三種是當種薯量較小時可把萌動后切芽的芽塊放在木箱或紙箱中,放在15 ℃的室內,后期使其見光,使芽長2cm,呈紫色時播種。以上3種催大芽方法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
4.5 播種前對馬鈴薯田的技術要求
4.6 耕地及深施肥
根據目前我縣農業生產實際情況采用兩種耕作方式:(1)秋翻冬灌。(2)春灌春翻。耕深為25厘米-30厘米。以馬鈴薯單產指標及土壤測土結果進行配方施肥,馬鈴薯生長所需氮、磷、鉀的比例是5∶2∶11,在施肥上應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底肥需施腐熟有機肥2500~3000千克,復合肥30~50千克。把需要補充施入的肥料均勻的播撒于地面,在耕地前一次性的翻入土壤中。
4.7 播前整地
適墑整地,及時保墑,先點后面復試作業,一次達到“六字”標準。墑:土壤含水率14%-18%,即手握成團,落地及散。平:無土包、洼坑,一播幅內高低不超過2厘米。松:土壤松碎,上虛下實,虛土層5厘米-6厘米。碎:土壤細碎,無大于直徑5厘米的土塊。凈:地表干凈無草根、殘茬、莖桿、殘膜雜物。齊:整地到頭,整到邊,使條田邊成線,角成方。
4.8 化學除草
必須結合整地進行,耙深5厘米,邊噴邊耙,不重不漏。(1)氟樂靈:每畝用100克-120克,兌水30公斤。(2)禾耐斯:每畝用60克-80克,兌水30公斤,沙土地少,粘土地多,不受光照影響。
4.9 起壟鋪膜
推廣高壟雙行種植,單作地壟寬80厘米,壟高50厘米左右,壟面寬50厘米,每壟穴播種雙行,行距30厘米穴距15~20厘米,溝寬50—60厘米。
4.10 選用地膜時符合技術要求,寬度為1.2米、膜卷緊實,兩端整齊,寬度足夠,無斷頭,粘連,夾帶,破損,兩端應伸出膜卷兩端面1.5厘米-2厘米,選用的地膜抗拉強度應符合要求。
5 適時早播
由于馬鈴薯塊莖形成所需適溫是15℃左右,20℃左右就會延遲形成塊莖;塊莖膨大適溫是20℃左右,超過25℃就會停止生長。所以在溫度條件允許的條件下盡量早播,使馬鈴薯在適宜溫度條件下生長,在高溫來臨時已完成生長,當10cm土溫達到4~5℃時就可播種。為確保芽苗出土不遭受霜凍危害,把結薯盛期安排在月平均氣溫15~26℃范圍內,應因地制宜安排好適宜的播期。春馬鈴薯在海拔800米以上地區,2月上中旬播種;秋馬鈴薯一般在8月中、下旬播種,采用地膜覆蓋可推遲至9月中、下旬播種。
5.1 人工打孔點種
(1)播行端直,株距一致。(2)達到每穴一粒,空穴率小于1%,不錯位,芽朝上,人工打孔深度15厘米,人工點種后覆土在7-8厘米,密封嚴實,偏差不超過0.5厘米。
5.2 鋪雙膜
選用寬度為3.6米的地膜,每兩壟再鋪地膜,兩側埋入土中5-7厘米,鋪膜平展,緊貼地膜,埋膜嚴實,覆蓋完好,漏覆率小于5%。
6 田間管理
6.1 播種完成后掃凈膜面,增加采光面,壓實膜邊,勤檢查,防止透風跑墑和降溫,做好地頭、地邊補種和覆膜。
及時放風,引苗,由于催大芽播種出苗較早,終霜未結束,因此出苗后不能馬上引苗,使苗繼續在膜內生長,但應適時放風,放風方法:用一木棍、鐵絲或煙頭在苗旁邊使膜破一小孔,待終霜過后及時引苗封埋。當田間達到80%幼芽出土時,及時人工松土、放苗,以利苗齊苗壯;齊苗后畝施碳酸氫銨5~30千克,硫酸鉀或硝酸鉀6~8千克,做到弱苗多施,以溝施為好 及時灌水,馬鈴薯現蕾開花期是需水關鍵期,這時遇天旱要及時澆水,過此期再澆水,將嚴重減產并增加畸形薯的比例。方法是現蕾時澆頭遍水,一是增墑,二是降溫,有利于薯塊形成、膨大,隔10天澆二遍,一般澆三遍就可以了。
6.2 進行早調控,化學調控與肥水調控相結合
在苗高30~35厘米時,畝用50毫升的稀效唑20~30克(5~6小包)兌水50千克葉面噴施,調控莖葉生長,促進塊莖膨大;對旺長田塊,隔7~10天加噴一次。多雨季節及時清溝排漬,注意防治晚疫苗,若田間發現中心病株,及時用甲霜靈或瘋殺兌水噴霧或灌蔸防治,同時注意防治蚜蟲,可用1000倍樂果50千克噴施防治。在馬鈴薯開花前5~7天噴馬鈴薯膨大素,用膨大素150g/hm2對水300~450L均勻噴在秧子上,一般可增產10%左右。如果遇多雨年份造成莖葉徒長,可在花期噴多效唑控上促下,用15%粉劑360~480g/hm2對水40L均勻噴在秧上,盡量不要噴在地上。
7 適期收獲
宜選擇在晴天收獲,收挖時用鋤頭刨開壟兩側的地塊,再把薯蔸掀起,防止挖爛薯塊。
7.1 貯藏
收后根據不同的用途按薯塊大小進行分級,去掉爛、破、病薯,在陰涼處薄攤10天后再入庫或貯藏或調運。作蔬菜用時,可根據市場行情適當提早收獲上市,以獲取經濟效益。
8 秋季馬鈴薯種植不用鋪膜。其他同上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